本报讯 尽管高考结束一个月了,但不少考生仍生活在焦虑烦躁中,有些甚至出现各种心理问题。记者昨日从市康宁医院高塘心理门诊部获悉,高考结束以来,该门诊部接诊的考生有100多人,比平时起码多了三成。
“每年高考结束后,总有不少考生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今年也不例外。”主任医师胡珍玉说,上周日上午,她就接诊了6名前来心理咨询的高考考生,而平时咨询的学生也就两三个。
她告诉记者,高考结束后,部分孩子会趁机好好疯玩一把,有些考生则对成绩感到担忧。这些考生大多是平时成绩特别好和中等偏下的学生。尤其是学习成绩不错的学生,如高考发挥不理想,就会认为前途暗淡,觉得辜负了父母、老师的期望,产生内疚、焦虑心理,这种心态造成了他们过度悲观。他们会突然变得沉默寡言,甚至变得有些焦虑、烦躁,对一些活动的兴趣度也急剧降低,整个人显得很“冷淡”。
“这些高考后遗症可称为预期性焦虑反应。离预期越近,则人的焦虑程度越高、相应的心理疲劳反应越大。尤其是部分考试中感觉不好的孩子,对高考失利的预测性恐惧更容易导致其身心俱疲。”胡医生说。
早在高考前几月,伟伟就表现得非常焦虑和不安,夜不能寐,饭吃不下,复习功课时则无法专心。而他越是逼迫自己用功,越是看不进书。带着这种情绪,他走进了高考考场。终于硬撑着挨过了四门课考试后,他一下子全垮了。“考得一塌糊涂,我还怎么见人?我这人还有什么用?还不如……”重重的焦虑情绪包裹着他,他无法自拔,考后不久,他竟做了傻事——割腕自杀。幸亏及时被家人发现,才没有酿成惨剧。胡医生检查后认为,伟伟患上了抑郁症,需要住院治疗。
“许多家长都比较关注孩子考前的心理,其实高考结束后的心理调适同样重要。”胡医生建议,家长应帮助考生顺利渡过此关,改善心态,积极面对考试结果。
她说,父母应多给予孩子鼓励、劝慰等心理支持,特别是对于成绩不理想的孩子,千万别训斥和打骂。家长应帮助孩子客观看待考试结果,告诉孩子高考不是自己和父母的“面子工程”,不必过分担心考试结果。同时,要帮助孩子进行自我调整,加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让他们懂得后悔与抱怨没有一点用处,乐观坚强才是最重要的。运动和外出郊游是不错的心理放松方式。
上大学以后,学生要面临自我生活、自我管理、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问题,而这些综合素质能力是学生在高中学习阶段容易忽视的地方。专家建议,家长可利用这一假期,对孩子补补情商课。让孩子走出家门,亲近自然,走进乡村和社区,全面了解社会发展现状,这有利于他们认知社会、认知自我,为今后的大学生活及其职业规划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