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杨再平表示,大量的研究证明,对外开放与金融安全之间是良性互动的。就像体育竞赛一样,老不和国际的前辈去拼打,怎么提高自己的水平呢?只有通过对外开放,才能增强本国银行的国际生存和发展能力、国际抗风险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从而在不可避免的全球化大趋势下保持本国银行体系的稳健性和安全性。伴随对外开放,本国银行与国际领先银行的深层发展能力、抗风险能力和竞争力的差距进一步缩小,直到最后才能够与国际同行比肩而立,中国的银行业也才能更安全、更稳健。针对外资银行资产在华所占比例,杨再平表示,根据最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105个国家的统计,2005年末,外资银行占国内银行资产比例超过30%,比1995年提高了8个百分点。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在华的外资银行资产已经占到2.44%,这个比例,按照国际比较来说,还是相当低的。
全国人大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经济学家辜胜阻教授提出,应当充分肯定银行业引进战略投资者的改革开放进程。中国实行银行改革开放,引进外国的经验,引进外国的技术的同时,更重要的是银行治理结构得到了很好的改善。他认为,中国金融业对外改革开放的下一个焦点应该是以自身功能性开放为主,批准设立更多的境外银行机构、允许其在银行业务方面拓展,放开民间资本对银行业的市场准入。他表示,和经济领域的改革开放形成以国企为主,国企、民企和外企相互竞争共同发展的格局相比,中国银行业仍然处于国有资本“一股独大”的局面。今后银行业对外开放的方向应该是以批准设立机构、开展业务的自身功能性开放为主,同时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体系,积极构建一个稳健合理的银行体系和竞争有序的市场结构。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扬表示,在总结中国银行业改革开放的时候,应该遵循历史地、全面地、发展地看问题的原则,不能脱离事件本身了历史传递来评价一个事物。这么大一个事件,要找出一点什么缺点是很容易的。不能就此就发表很多很激愤的言论,予以否定。在批评现成问题的时候,要说我们该怎么办,这才是建设性的,才有助于把事业做得更好,把改革开放事业推向深入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王国刚在发言中针对“银行贱卖论”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贱卖论真正的危害是会阻碍国有资产发展。他认为,公平交易有一个基本的基础,它的基础是时点投资,在这个时点上搭起的这个交易,是等价公平。不能用不同的时点讲同一件商品,因为在同一个点,它的价格是不一样的。他举例说,今天,每桶石油的价格已经到了145美元,去年的这个时候呢?不过才70、80美元,你能说去年的70、80美元是不公平交易吗?能说是贱卖吗?你能说今天是贵卖吗?同样,同一件商品,在同一个时,不同点,同样的价格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强调是同一时点,同一点的时候,这时候的交易是平等,那么叫等价。如果把时点抽掉,没有时、没有点,谁都谈不上贱卖还是贵卖。他进一步说明,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在改制过程中的股份时点是不一样的,所以价格是不一样的。因此,这样一种“贱卖论”真正危害的是阻碍国有资产发展。
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认为,中国在金融开放所取得的显赫成绩,应当承认无论是从哪个方面看都是非常显著的。但是同样也面临着挑战。他表示,尽管2005年中国成为了资本输出国,尽管中国现在的外汇储备达到了1.76万亿美元,但是我们对外资本金的损益目前净值是很低的,如果加上货币的损益,我们会发现整个金融资产的全球配置中我们的收益是很低的。他认为,在金融业的对外开放中,不要低估跨国公司反模仿策略。他提出,在中国经济继续保持较高增长,同时金融也不断开放的情况下,如何能够形成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商业银行、大投行、大保险和大基金,包括大券商,这是对中国来讲,也就是比较劣势部门如何形成国际竞争优势,需要有一个战略、全局以及长期的设想。
中国国际工商学院教授许小年表示,金融机构改组上市的最重要意义在于引进新的利益主体,用投资者追求利润强化来我们银行的利润合作,用投资者追求收入、追求收益、投资回报的最大化,强化银行对工业企业的独立性,强化银行对政府的独立性。这是打破原有东亚式的三位一体格局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模式。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并没有对我国的金融安全构成很大的不利影响或者危机。他表示,一个国家的金融安全需要有三个层次的保障:第一是国家的金融政策;第二是要有功能比较完善、运作规范、健康稳定的金融体系;第三是国家对有影响力、单个的金融机构保持控制。连评认为,从这三方面来说,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总体上是好的,目前基本上没有对中国的金融安全构成威胁。同时,他认为,引进战略投资者之后,在有些领域和有些方面依然存在着必须关注的问题,一些境外金融资本想方设法绕开法律的这些线,对一些中小型的金融机构实施控股,包括寿险公司或者基金公司,或者获得实际的控股,尽管股权的占比并不高,但是获得了实际的控股,在这方面有关方面的关注度还不够。(人民网北京7月7日电 记者庄红韬)
上海证券报:专家学者论银行业改革开放:"贱卖论"无依据
随着美国银行出售建行股份,市场对于国有商业银行上市时,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导致了中资银行资产贱卖的声音再次响起。专家们在对引进战略投资者工作进行了详细的回顾后,得出的结论是:“贱卖”论根本不成立。
北京晚报:驳银行“贱卖论”不值一驳去年7月23日国家开发银行首期出资15亿英镑战略认购英国巴克莱银行2.014亿股,股价为7.2英镑/股。不到一年,投资缩水了约8亿英镑,股价也已腰斩至3.3英镑/股。作者认为,就在市场普遍质疑国开行入股巴克莱之时,美国银行行使认购期权又在中国大赚一笔不义之财。根据期权认购协议,美国银行以2.42港元/股的价格从中国汇金公司购买建设银行60亿股H股,锁定的账面利润即超过200亿元。作者的结论是:“如此高买低卖,本质上是在变相补贴发达国家。数据显示,外资参股中资商业银行,赚取的利润就在1万亿元之上,我们的主权投资呢?却连连亏损。也许,我们该反思外资投资的理由了。”
其实,买什么什么贵,卖什么什么贱,这是我们的特色或惯例,也并非是中国银行业的独创。比如说石油、铁矿石等等,一买就贵。而出口钢铁、煤炭等等,不断惹上反倾销的麻烦,说明人家嫌你卖得太便宜了。倘若专家学者从这方面为当年银行“贱卖”找点垫背的理由,也不失为能够让国人同情的辩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