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淑霞
最近,多家财经媒体报道称,中国证监会正在酝酿对《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规范问答第1号——非经常性损益》进行再一次修订,此次修订对非经常性损益的定义基本没有改动,但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由15项增至20项。
非经常性损益是指公司发生的与经营业务无直接关系,以及虽与经营业务相关,但由于其性质、金额或发生频率,影响了真实、公允地反映公司正常盈利能力的各项收入、支出。证监会将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盈利作为发行新股、再融资及ST公司摘帽的考核标准。
非经常性损益的修订,不仅牵涉到发行新股、再融资及ST公司摘帽的考核标准,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意义,在于促进上市公司务正业。
我们知道,在2007年的大牛市中,许多上市公司持有的交易性金融资产等都大幅度增值,有的翻了好几倍,这大大提升了上市公司的业绩,使得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在整个业绩中的比例反而退缩到了次要,甚至微不足道的位置。以交易性金融资产为例。2007年,不包括金融类公司,94家上市公司持有的A股以交易性金融资产计量,以当年9月27日收盘价计算,市值合计高达42亿。
大量来自于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的收入,使得上市公司从中尝到了甜头,一些上市公司开始忽略来钱慢的主营业务,而专门拿出大批资金投资,有的干脆直接参与炒股,充当起了基金的角色。他们希望通过增加投资收入,增厚每股收益,推高本公司股价,在股权激励、解禁股抛售等方面获得实惠。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加剧了资本市场的波动,因为非专业的上市公司短期投机色彩更浓,由于操作经验不足,更容易追涨杀跌。而且,上市公司由于用的是低成本融资来的钱,它比基金更容易产生赌的心态。倘若盈利了,是公司高管们的功劳,倘若亏损,则由广大投资者承担。这使得它更有豪赌的胆气。
因此,在2007年的牛市中,培养出了许多因交叉持股收益翻番的上市公司,也培养了一批不务正业的上市公司。但是,投资是一把双刃剑,一旦股市走入弱势阶段,上市公司的投入就可能从盈利变成亏损。如某上市公司,原本主营业务国内领先,是行业的佼佼者,但由于经不起诱惑,冷落主营业务而去做自己不擅长的股票投资,最终损失惨重。
对非经常性损益进行修订,意味着主营业务与非主营业务收益的界限更为分明,这对上市公司做好主营业绩既是鼓励也是鞭策。实际上,上市公司存在的基本意义首先就在于做好自己擅长的主营业务,以促使其在行业内脱颖而出,提高民族企业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