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科教·卫生
家门口找到法律顾问 基层受理矛盾纠纷
稿源: 宁波晚报  | 2008-07-11 12:43:25
 

 

 

 

  我市律师在开展“送法进社区”活动。 (张柯摄)

  贺浩忠是浙江永为律师事务所的律师。近日,他又多了一个身份——江东太古城社区的“法律顾问”,工作职责是为社区居民提供法律帮助。社区居民一有法律上的困惑,就可以去找他咨询。像贺浩忠一样,在江东区,一支由专职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司法局干部组成的法律顾问队伍,出任72个社区的居民维权代言人。

  只要有理

  没钱照样可以请律师

  “一社区一法律顾问”服务体系的建立,只是我市司法部门服务群众的一个缩影。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市法律援助渠道不断拓宽。如今在全市各地,“法律服务超市”、“残疾人援助工作站”、“流动人口法律向导站”、“农民工法援工作站”等多种维权载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全市各级法律援助中心,从去年至今共为5391人维权,其中七成是外来务工人员。“12348”法律援助热线累计受理群众来电来访近5万人次。位于望京路252号的宁波市总工会职工维权帮扶中心,去年共为3.2万名外来工追回欠薪6173.4万元,为外来工提供法律援助服务1600多人次……

  去年,全市各级法律援助机构共办理法律援助案件3179件,比上年增长24.3%,在其中的1969件民事法律援助案件中,86%的受助对象为外来务工人员。与此同时,法律援助进农村活动也有新突破,法律援助机构向农民发放了5000多张法律援助联系卡,县(市)区还建立了外来务工人员法律援助绿色通道,在农民工相对集中的村和企业中设立了法律援助点。今年,法律援助工作更是被市政府列入十大民生实事工程。

  “只要有理,没钱照样可以请律师讨公道。”在镇海务工的四川籍外来工小陈的话,也许道出了所有弱势群体的心声。

  掌握法律知识

  才能更好地维权

  在海曙区环城西路上,有一所社区学校。每天晚上,学校大楼灯火通明,许多外来务工人员自发从四面八方赶来,像学生一样安静地坐在教室里听课。《劳动合同法》和交通出行法规,是他们最爱听的课之一。下课后,他们还常常围着老师问这问那。

  像这样的普法夜校,遍布宁波城乡。“让更多的人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无疑是帮助他们维权的最好办法。”市普法办负责人认为。

  有一组数据,也许能说明新老宁波人的学法热情。截至去年底,全市1261所中小学校聘请法制副校长1230人,比例达97.55%。全市三星级以上“民主法治村(社区)”达标面已达83%,四星级“民主法治村(社区)”有400个,五星级“民主法治村(社区)”有30个,涌现了5个“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市2650个村中“治安安全村”占90%以上,走在了全国前列。

  如今,全市各地农村、社区基本实现矛盾纠纷“小事不出村(社区)、大事不出镇(街道)、困难不上交”,矛盾纠纷受理率达100%,调解成功率达98%以上,化解了大量基层矛盾纠纷。

  安居乐业

  是和谐的基础

  今年5月21日下午,市人大常委会再次组织人大代表到市中级人民法院旁听一起案件的庭审过程。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到法院旁听庭审,对于市中院的法官来说,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不仅如此,2005年6月上旬开始,市人大常委会对公、检、法机关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司法评议活动。市公、检、法机关对评议中提出的75件具体案件和事件,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按照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进行了相应的整改。

  除了要求司法公平公正,平平安安的生活环境也是许多人的一个共同愿望。调查显示,人民群众对我市的安全感满意率逐年上升,从2003年的81.70%、2004年的91.84%、2005年的94.20%,一路上升到2006年的94.66%。

  宁波是外来务工人员大量迁移和流动的主要城市之一。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融合问题,一直是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在这方面,慈溪走出了一条新路子——全面建立村级和谐促进会,让外来务工人员与本地人一起直接参与当地社会事务的管理。到去年年底,全市外来人员在100人以上的村(社区)融合组织的建成率已达到60%,经民政部门备案登记的融合性社会组织已有819个,其中慈溪市已建立和谐促进会338个。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生活服务和管理有效地融合到各类社区社会组织之中,这在全国尚属首创。

  (记者蔡铁锋江东记者站张绘薇)

【编辑:胡晓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