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特别推荐
宁波人用爱心构筑了一张城市名片
稿源: 东南商报  | 2008-07-12 13:21:25

漫画:任山葳

  宁波是中外驰名的商都、工业城市,又是有着丰富文化底蕴的历史文化名城。近年来,宁波人又用爱心构筑了一张城市名片。以下的这些故事说不上惊心动魄,主人公也都是一些普通人,但那一个个令人感动的爱心故事,印证了这座城市爱的底色。

  献爱心 从来不用发动

  5月12日下午2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了8.0级特大地震。没有上级通知,更不用互相提醒,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一大早,准备捐款的市民在市慈善总会、民政局和红十字会等部门机构的门外排起了长队。排队献爱心已成为市民的一种习惯了。

  5月13日8时许,宁波市慈善总会收到了第一笔捐给灾区的爱心款——夏慧星文明车队、中北文明服务车队两个车队的40多名出租车司机自发捐款,共计1万元。从这一刻起,全市人民的爱心再一次喷发:5月16日,一位满头大汗、穿着朴素的中年男子拎着一个竹篮子来到市慈善总会捐款室要求捐款。他是来自河南商丘的韩秀领,是宁波北站的一名装卸工。他说,在宁波北站新货场打工的30名装卸工、理货员、清洁工在看到四川严重灾情后,凑了点钱,派我送到慈善总会捐款,总共是5650元,希望能给灾区同胞一点帮助。

  宁波市慈善总会的相关负责人说:“那些天来,我们一直都被宁波市民的爱心感动着,对自己的心灵也是一种净化。”一对夫妇对市慈善总会工作人员说:“我们是做小本生意的,决定捐10万元,签名就叫‘宁波人’好了。”一个刚出生2个月名叫“乐乐”的婴儿由父母抱着来到慈善总会,孩子的父母说:“乐乐的生日是3月12日,我们替他向灾区捐款312元,目的是为他留下一个爱的印记。”

  市慈善总会会长项秉炎说,这次募捐活动市民热情空前高涨,总募集款额创下了我市慈善总会成立10年来之最,可载入我市的爱心史册。从5月12日到6月20日,宁波市民政、慈善、红十字会共累计接收捐赠款物6.7亿元。

  献爱心 从来不会忘恩

  60多年前,宁海县的张荣乾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当时的宁海师范学校,但因家庭贫困读不起书。当时,善良的村民集体伸出援手,捐了100公斤稻谷,帮他圆了读书梦。当年100公斤稻谷的“滴水之恩”,让后来当了老师的张荣乾铭记在心,数十年来他一直以实际行动帮助周围的贫困学子,回报当年的恩情。

  越溪中学初三女生小唐家境困难,她的三个姐弟目前都在读书。张老师从校长处得知小唐情况后,特地到学校找到女孩要求结对助学,并每年资助小唐600元。一市镇女孩小陈就读天津医科大学,学习成绩优异。她父亲因生病丧失了劳动能力,弟弟也在念书,就靠母亲打工支撑一家生活。张老师听说后,马上给小陈500元,并常年资助她完成学业。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83岁的张老师的举动就是对这句话的最好诠释。

  2007年8月21日,安徽籍外来务工人员徐义胜暂住的北仑闫女士家发生火灾,徐义胜冲入火海,救出两个孩子,身体被重度烧伤,随时有生命危险。他的事迹在甬城广为传诵,宁波各界为挽救英雄的生命演绎倾城之爱。北仑区首日捐款超过20万元,连烧开水的大姐也捐出20元。宁波人民不让英难流血又流泪,这是爱心之城对英雄儿女的回报。

  播种爱心,收获希望。宁波关爱外来工,外来工用同样的爱回报着城市。45岁的余姚人谢爱珠在一家私企打工,她的女儿不幸查出了白血病,她所在的企业工友们得知情况后,迅速自发捐款。60多名每个月收入1000元左右的外来工,多次组织捐款,其中一位安徽籍女工捐款1万元,救助这位重症的余姚女孩。

  献爱心 从来不为扬名

  今年3月17日,一位女士陪着一位携黑色塑料袋的中年男士,刚跨入象山县慈善总会捐款办公室就开口道,说要为那些“最贫苦最困难”的人表示一份心意,说完就从钱袋里拿出5万元,交给了工作人员。工作人员问他们捐款人一栏写什么名字时,女士说不用写名字,男士笑着说:“就写‘社会好心人’吧。”在场的人们想与她聊几句,那男士连忙说:“没什么,一点点心意,这是朋友的一份真情与善心,我们仅是跑腿的。”说完就快步离开了捐款办公室。

  5月16日,慈溪市委统战部有关工作人员接到一个陌生男子的来电。他自称是慈溪人,现居住在西班牙,他说,他已经把20万元钱汇到慈溪市慈善总会的赈灾账户上面,希望统战部的工作人员能帮他去查一下。电话中,这名陌生男子始终没有透露自己的真名及职业,只表示他在汇款上的署名为“海外慈溪人”。接到这个电话,慈溪市统战部的工作人员立刻与慈溪市慈善总会取得了联系。经查,果然已有一笔20万元的赈灾巨款入账。

  这样的感人场景,我们时常遇见。在爱心城市宁波,隐名捐款渐成风尚。他们在献爱心时,化名多种多样,有“爱尔”、“施明”、“家园”、“助学”等,其音其义,表达了各自的慈善之意。据了解,自1998年宁波市慈善总会成立以来,我市两级慈善机构共收到匿名捐款360多人次,捐助爱心款项达到600多万元。

  献爱心 从来不会断流

  年年慈善一日捐,年年都有他的身影,他留下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高者。已经89岁高龄的他坚持了11年的“爱心约定”:每年都在同一时间如期把爱心款送到宁波市慈善总会,却一直不肯留下真实姓名。前10个年头,他一直坚持亲自把爱心款送到。2006年,他是坐着轮椅到慈善总会的,2007年,他用“很抱歉”的语气给慈善总会打电话,希望工作人员上门去取他想捐的1000元钱,他已经不太方便出门了。他共捐款1.2万元。

  在宁波,像“高者”一样坚持年年献爱心的市民还有很多。每年,宁波参加结对帮扶活动的各级党员干部就达3万余名,结对困难户逾万户,一年又一年,从来不间断。市慈善总会副会长童学明说:“我搞慈善到现在10年了,慈善事业有很大的变化,一是市民慈善意识大大增强,以前什么叫慈善很多市民还不知道,现在几乎家喻户晓。第二,募集的资金从开始2000多万元到现在全大市11.65亿元,这都是市民自觉自愿捐到慈善系统,这个数字还不包括今年四川汶川地震捐款。”

  在慈善资金不断增长的同时,全市两级慈善机构进一步加大救助力度,逐步形成了“大进拉动大出,大出推动大进”的良性循环格局。2007年,全市两级慈善机构支出资金2288万元,助医、助残、助老、助困达1.4万人次。仅市救助管理站,去年一年就救助了1848人次,其中九成来自省外。为此,市民政部门每年要下拨近200万元的救助经费。

  在这些看似枯燥乏味的数字面前,无不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弱势群体的关怀,更体现了宁波人从来不曾间断过的“爱心”。

  记者 卢科霞

  实习生 钱笑玲

【编辑:赖小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