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有市场机构预测6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涨幅为7.1%,这将是今年自4月份高点8.5%以来连续第二个月下降。与此同时,本周股指也展现了一波较为明显的反弹。那么未来CPI的回落趋势能否延续?这是目前投资者们所普遍关心的问题。
今年春节以后,食用农产品价格的持续回落成为推动本轮CPI回落的最根本原因。首先,从食品价格分析,今年以来涨幅回落的主要是肉禽制品、蔬菜、蛋和油脂,而粮食、水产品的价格涨幅则有所扩大。商务部预测由于生猪养殖成本高企,后市猪肉降价空间有限,且入秋后随着需求渐旺价格可能出现小幅反弹。但目前仍处于历史高位的猪粮比是保证生猪生产积极性的有利因素,预计猪肉价格难以大幅反弹。粮食价格受制于各类农资价格持续上涨,且国内外粮价差异巨大,因此长期价格仍趋于上升。但粮价受国家控制,且我国粮食库存目前相对安全,自给率在90%以上,同时政府在吉林也安排了未来增产计划,因此未来粮价涨幅预计仍较为缓和。总体来看,未来食品价格走势难以复制去年的高涨幅,保持小幅逐步回落的可能性较大。
其次,今年以来非食品价格涨幅不断扩大,目前涨幅在1.8%左右,但其对CPI的贡献率仍远低于食品价格。从分类指数来看,主要拉动因素是居住类、家庭用品及服务、烟酒用品和医疗保健价格,同比分别上涨7.1%、2.8%、2.8%和3.3%,此外涨幅较大的居住类价格中也包含了水电燃料这一基本生活资料7.9%的涨幅。同比下跌主要是可选消费品,它们受收入预期影响较大,尤其今年全国居民实际收入增幅同比出现下降以及股市、楼市的财富效应消失。
目前市场最关注的是上游价格的传导影响,这也是通胀压力的主要根源。从历史价格序列分析,我国PPI的上涨对CPI-非食品价格存在较为明显的滞后3个月影响关系,但其影响的幅度却远小于PPI的实际涨幅。例如2004年PPI从1.4%最高涨至8.4%,而当年CPI-非食品涨幅则仅从0.7%涨至1.3%,仅为PPI涨幅的十二分之一。这说明我国上下游之间价格传导机制的不稳定性,且具有相当的传导难度。目前政府在调价时对直接涉及居民消费项目仍有所回避,倾向于将更多涨价压力转嫁到企业层面来消化,因此PPI上涨对于CPI的最终影响可能是渐进且相对缓慢的,不至于引发CPI的大幅反弹,但会影响其回落的速度和幅度。
最后一点是目前讨论相对不够的,即总需求下降对未来价格的影响。从世界范围看,今年乃至明年的经济增速都将有所下降,发达国家仍然面临次贷问题的共振影响,而新兴市场国家目前也普遍面临高通胀的威胁而开始采取加息办法降低自身经济增长速度并控制货币供应量。此外持续的高油价也已迫使OECD国家需求开始发生明显回落,而随着新兴市场国家对油价补贴的逐步降低,其新增石油需求也将会受到抑制。总需求的收缩将有助于抑制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行空间,乃至最终促使其发生回落,这将降低我国输入性通胀的压力。
综合以上因素分析,我国CPI在今年一季度经过8.7%的单月高峰后将难以再创新高,政府也迫切希望看到其趋势性回落,因此在不发生其他突发性因素情况下,CPI的回落趋势年内可能将得以延续。(刘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