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科教·卫生
关心孩子 关注未来
稿源: 宁波日报  | 2008-07-15 08:55:49

  110万未成年人,就像110万朵稚嫩的花朵绽放在美丽的甬城。

  在宁波,建立未成年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全社会共同目标;

  在宁波,为未成年人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是每一个学校、家庭、社区的共同追求;

  在宁波,大力净化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为未成年人提供健康向上的生活环境是人们共同的努力。

  建设场所:让未成年人的乐园无处不在

  今年1月,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联合下发《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各地纷纷行动起来。在这股洪流中,余姚市河姆渡遗址博物馆、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北仑博物馆、慈溪市博物馆、余姚博物馆等5家单位,率先于5月18日起免费开门揖客。预计于下半年开馆的宁波博物馆,届时也将以“零门槛”的姿态拥抱广大参观者。假日里,宁波的未成年人有了更多、更好的去处。

  让未成年人有更多的活动场所一直是市委、市政府的工作方向。根据中央和省有关要求,我市进一步加强了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的规划,起草了《宁波市未成年人学生校外活动场所建设与发展“十一五”规划》,对十一五期间的校外活动场所建设进行了科学的安排,并对2020年的远景进行了展望。

  各地各部门从本地资源出发,立足于充分发掘已有的资源,丰富内涵,使全市形成了用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爱国主义教育、德育、科普、法制和社会实践等门类较为齐全的教育基地。目前我市共建成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处,省级爱教基地11处,市级爱教基地60处,基本形成了包括文物博物、革命历史纪念、展示三个文明建设成果的重点工程和先进单位以及风景名胜等四大类型在内的比较完整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网络。与此同时,我市切实加强社区文化宫、村落文化宫等基层文化设施的建设,修订完善建设标准,使社区文化宫、村落文化宫成为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

  组织活动:建设未成年人核心价值体系

  今年端午节期间,全市组织未成年人开展了“我们的节日”活动。在北仑,活动分为民间文艺展演区和民间手工艺展示区,在文艺展示区,蛟川走书《张大婶说事》赢得一片喝彩声,民艺协会的葫芦丝独奏《月光下的凤尾竹》更是令人叫绝。民间手工艺展示区是观众最扎堆的地方,看到现场展示的包粽子、宫灯和风筝制作、钉秤、竹编、做草鞋、做虎头鞋、盘纽扣、做绣球等各种民间手工艺。看着表演、听着歌声、学着手工艺,孩子们在活动中对传统文化有了切身的体会。

  近年来,我市在加强学校德育教育的同时,充分利用社区、农村、企业等社会力量,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外实践活动。利用清明节、建军八十周年、抗日战争七十周年、香港回归十周年等节日、纪念日广泛对未成年人开展教育活动,其中清明节期间,28万余人次未成年人接受教育。

  在教育活动中,跳出上对下、老对少的固定宣讲模式,以增强未成年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的感知、认同意识与接受、掌握程度为原则,指导、鼓励未成年人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自我教育和互动教育。根据省十件实事工作的部署,开展“流动青少年宫”活动,组织了“流动青少年宫”进农村、进民工子弟学校的活动,针对农村未成年人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课余活动不够丰富、缺乏文艺、科普教育等师资的问题,组织了美术、天文、剪纸、舞蹈等方面的专家,给孩子们带去了丰富多彩的益智活动,全市各级青少年宫共组织“流动青少年宫进农村”活动近百场。

  全市通过举办未成年人读书节、未成年人文化艺术节、中国国际儿童电影节、进城小公民欢乐节等活动,丰富孩子们的精神世界,受到了广大未成年人的热烈欢迎。

  同时,积极办好电台、电视台的少儿频道节目。宁波人民广播电台第四套节目《阳光之声》面向不同年龄层次少年儿童的节目,每天播出16个小时。宁波电视台少儿频道推出了《阳光季节》等节目。这些节目的设计和制作,紧紧贴近地方性,突出益智、互动和趣味的特点,经过一年来的运作,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服务特殊群体:关爱未成年人一个也不漏

  近年来,宁波以农村“留守儿童”、“弱势儿童”、涉案儿童和流浪儿童为主的未成年人特殊群体为重点对象,开展了各类关爱行动。

  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情感关怀工作。开展了代理家长与万名留守儿童结对活动,市妇联向全市妇女发出了“让我们来当留守儿童的爱心妈妈”倡议,开通“爱心妈妈”报名热线,各地纷纷通过开展手拉手、一帮一、城乡帮扶等形式多样的结对活动,使留守儿童“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启动了针对留守儿童的“关怀5+1”计划,以开展健康关怀、成长关怀、幸福关怀、亲情关怀、维权关怀为重点的工作,对留守儿童开展青春期健康教育和免费医疗咨询活动。

  较好地解决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我市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至今,已有20余万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我市接受义务教育,近三年平均每年增加2.5万多人,其中公办学校吸纳的比例在63%左右。目前,我市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与本地学生在入学、评优等方面享受同城待遇,出现了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学生被评为全国“十佳”少年以及毕业生保送省一级重点中学等可喜现象。

  做好弱势未成年人的救助保护工作。对全市14个经济欠发达乡镇和6个片的义务教育实行“两免一补助”政策,惠及中小学校152所,学生3万多名,涉及金额1400多万元;积极开展了残疾孤儿手术康复“明天计划”行动,收到了明显的效果。我市还将爱心逐步向区域外拓展,组织市民向贵州、青海等不发达地区开展了爱心助学活动,宁波市民与4万余名贵州等地的学子结对。

  深化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工作。在全市深入实施“青少年违法犯罪社区预防计划”,开展“未成年人零犯罪社区”创建活动,重点加强对社会闲散青少年、有不良行为青少年、心理问题青少年等特殊群体的教育帮扶工作。在中小学校广泛开展“远离毒品、关爱生命”、“不让邪教进校园”等形式的专题活动,设立法制教育基地等形式,加强对在校学生的法制和道德教育。宁海县的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预警机制在全省进行了推广。

  整治环境:让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我市积极组织开展校园及周边环境专项整治行动,有力地打击了各类侵害师生人身安全的违法犯罪活动,净化了校园及其周边环境,创造了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我市学校周边整治工作得到了省领导的充分肯定。省政府还在宁波鄞州高教园区召开专题会议,推广我市的经验。

  与此同时,强化文化市场监管,大力整顿各类文化市场,全面清理整顿书报刊及电子出版物市场。文化、公安、综治、教育、工商等部门在学生寒暑假等重要时期,以查缴政治性非法出版物、淫秽色情出版物、盗版出版物为重点,先后开展了春季出版物市场专项整治、夏季出版物专项整治、打击盗版电脑软件专项行动等专项整治活动,有力地净化了文化市场。

  我市始终把查处违规接纳未成年人作为网吧管理的重中之重,对违规接纳未成年人现象,严格按照“一罚、二停、三吊证”的要求及时进行处罚,在网吧安装了“净网先锋”监管软件和全市统一监管平台,堵截有害文化信息及非法网络游戏的传播。同时,还逐步完善了互联网管理的长效机制,建立了网吧义务监督员队伍,及时发现“黑网吧”和网吧违法经营行为;设立了不良信息举报中心和网站,充分发挥全社会的力量,对网络信息进行监督。全市各类重点网站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网上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市互联网协会在全市互联网行业发出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关于共同抵制网络不良信息的联合倡议书”,倡导文明办网。我市的做法受到中央有关部门的肯定,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进行了专题宣传。

与此同时,我市切实加强社区文化宫、村落文化宫等基层文化设施的建设,修订完善建设标准,使社区文化宫、村落文化宫成为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

  组织活动:建设未成年人核心价值体系

  今年端午节期间,全市组织未成年人开展了“我们的节日”活动。在北仑,活动分为民间文艺展演区和民间手工艺展示区,在文艺展示区,蛟川走书《张大婶说事》赢得一片喝彩声,民艺协会的葫芦丝独奏《月光下的凤尾竹》更是令人叫绝。民间手工艺展示区是观众最扎堆的地方,看到现场展示的包粽子、宫灯和风筝制作、钉秤、竹编、做草鞋、做虎头鞋、盘纽扣、做绣球等各种民间手工艺。看着表演、听着歌声、学着手工艺,孩子们在活动中对传统文化有了切身的体会。

  近年来,我市在加强学校德育教育的同时,充分利用社区、农村、企业等社会力量,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外实践活动。利用清明节、建军八十周年、抗日战争七十周年、香港回归十周年等节日、纪念日广泛对未成年人开展教育活动,其中清明节期间,28万余人次未成年人接受教育。

  在教育活动中,跳出上对下、老对少的固定宣讲模式,以增强未成年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的感知、认同意识与接受、掌握程度为原则,指导、鼓励未成年人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自我教育和互动教育。根据省十件实事工作的部署,开展“流动青少年宫”活动,组织了“流动青少年宫”进农村、进民工子弟学校的活动,针对农村未成年人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课余活动不够丰富、缺乏文艺、科普教育等师资的问题,组织了美术、天文、剪纸、舞蹈等方面的专家,给孩子们带去了丰富多彩的益智活动,全市各级青少年宫共组织“流动青少年宫进农村”活动近百场。

  全市通过举办未成年人读书节、未成年人文化艺术节、中国国际儿童电影节、进城小公民欢乐节等活动,丰富孩子们的精神世界,受到了广大未成年人的热烈欢迎。

  同时,积极办好电台、电视台的少儿频道节目。宁波人民广播电台第四套节目《阳光之声》面向不同年龄层次少年儿童的节目,每天播出16个小时。宁波电视台少儿频道推出了《阳光季节》等节目。这些节目的设计和制作,紧紧贴近地方性,突出益智、互动和趣味的特点,经过一年来的运作,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服务特殊群体:关爱未成年人一个也不漏

  近年来,宁波以农村“留守儿童”、“弱势儿童”、涉案儿童和流浪儿童为主的未成年人特殊群体为重点对象,开展了各类关爱行动。

  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情感关怀工作。开展了代理家长与万名留守儿童结对活动,市妇联向全市妇女发出了“让我们来当留守儿童的爱心妈妈”倡议,开通“爱心妈妈”报名热线,各地纷纷通过开展手拉手、一帮一、城乡帮扶等形式多样的结对活动,使留守儿童“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启动了针对留守儿童的“关怀5+1”计划,以开展健康关怀、成长关怀、幸福关怀、亲情关怀、维权关怀为重点的工作,对留守儿童开展青春期健康教育和免费医疗咨询活动。

  较好地解决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我市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至今,已有20余万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我市接受义务教育,近三年平均每年增加2.5万多人,其中公办学校吸纳的比例在63%左右。目前,我市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与本地学生在入学、评优等方面享受同城待遇,出现了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学生被评为全国“十佳”少年以及毕业生保送省一级重点中学等可喜现象。

  做好弱势未成年人的救助保护工作。对全市14个经济欠发达乡镇和6个片的义务教育实行“两免一补助”政策,惠及中小学校152所,学生3万多名,涉及金额1400多万元;积极开展了残疾孤儿手术康复“明天计划”行动,收到了明显的效果。我市还将爱心逐步向区域外拓展,组织市民向贵州、青海等不发达地区开展了爱心助学活动,宁波市民与4万余名贵州等地的学子结对。

  深化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工作。在全市深入实施“青少年违法犯罪社区预防计划”,开展“未成年人零犯罪社区”创建活动,重点加强对社会闲散青少年、有不良行为青少年、心理问题青少年等特殊群体的教育帮扶工作。在中小学校广泛开展“远离毒品、关爱生命”、“不让邪教进校园”等形式的专题活动,设立法制教育基地等形式,加强对在校学生的法制和道德教育。宁海县的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预警机制在全省进行了推广。

  整治环境:让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我市积极组织开展校园及周边环境专项整治行动,有力地打击了各类侵害师生人身安全的违法犯罪活动,净化了校园及其周边环境,创造了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我市学校周边整治工作得到了省领导的充分肯定。省政府还在宁波鄞州高教园区召开专题会议,推广我市的经验。

  与此同时,强化文化市场监管,大力整顿各类文化市场,全面清理整顿书报刊及电子出版物市场。文化、公安、综治、教育、工商等部门在学生寒暑假等重要时期,以查缴政治性非法出版物、淫秽色情出版物、盗版出版物为重点,先后开展了春季出版物市场专项整治、夏季出版物专项整治、打击盗版电脑软件专项行动等专项整治活动,有力地净化了文化市场。

  我市始终把查处违规接纳未成年人作为网吧管理的重中之重,对违规接纳未成年人现象,严格按照“一罚、二停、三吊证”的要求及时进行处罚,在网吧安装了“净网先锋”监管软件和全市统一监管平台,堵截有害文化信息及非法网络游戏的传播。同时,还逐步完善了互联网管理的长效机制,建立了网吧义务监督员队伍,及时发现“黑网吧”和网吧违法经营行为;设立了不良信息举报中心和网站,充分发挥全社会的力量,对网络信息进行监督。全市各类重点网站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网上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市互联网协会在全市互联网行业发出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关于共同抵制网络不良信息的联合倡议书”,倡导文明办网。我市的做法受到中央有关部门的肯定,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进行了专题宣传。

【编辑:吴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