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0月,为了让闲置的书籍得到更好的利用,让每一个爱书人都有书读,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鄞州区图书馆)推出了“漂流书库”爱心计划,旨在“让知识因传播而更加美丽,让心灵因交流而更加贴近”。
爱心“漂流书库”在各界的关注下茁壮成长,目前已建立28个,累计“漂流”书刊4万余册,受惠人次达6万。
让爱书的人有书读
曾经一次对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的随机调查显示,被采访者中,90%家长反映子女缺少课外读物,85%的外来务工人员家庭渴望阅读适宜的好书……“如何让没有书的人有书读?面对这个难题,我们选择了‘漂流书库’爱心计划。”区图书馆馆长王黎黎说。于是,爱心“漂流书库”应运而生,其每到一地停留3个月,然后再“漂”往下个目的地,而偏远山区学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外来务工人员聚居区和工作单位成为优先考虑目标。
“漂流书库”首站选择在章水杖锡学校。学校位于鄞西,海拔800米,经济文化相对落后。2006年10月19日,当500册崭新的图书展现在师生们面前时,孩子们欢呼雀跃。“在那里,蜂拥而至的孩子们让我领会到了什么叫渴望。”负责“漂流书库”的马一萍主管说,“他们抱着印刷精美的儿童读物爱不释手,他们说,从来没见过这么多漂亮的书。”
两年内,“漂流书”“漂”进军营、企业、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学校等地,每到一处,都受到了热烈的欢迎。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区图书馆共“漂流”、派送书刊4万余册,足迹遍布28个地方,帮助众多渴望读书、一时又难以实现愿望的朋友圆了读书梦。甬城书香传播文明
“漂流书库”传播着知识与文明
杖锡学校的许锦春老师曾特地写了一篇教研论文,盛赞“漂流书库”给山区孩子带去的喜悦。他在文章中这样写道:“‘漂流书库’为孩子们开启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他们在阅读中分享知识、增长才干。通过阅读,山区‘野孩子’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男生欺负女生的事少了,欺负弱势同学的事例少了,遇到责任互相推卸的少了……教室的桌椅破了,总会有人悄悄修好;玻璃脏了有人擦;同学有困难,总会有人伸出援助之手。总之,书本中同龄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学生往往没有抵触心理,乐于接受。看见孩子们点点滴滴的进步,我从内心感谢‘漂流书库’。”
云洲小学一名姓沈的小朋友说:“城里叔叔阿姨对我们的这份心意,我们不会辜负,我们会好好学习。”而学校的老师也普遍表示,这样的爱心图书,会让学生更好地获取知识,文明素养也会随着知识的提升而有所增强。
在林家社区“外来雷锋团”图书漂流点,几名外来务工人员正悠闲地翻着杂志。社区工作人员说,自从图书“漂流”到小区后,社区里打麻将、吵架的人少了,安静读书的人多了。
企业的管理者也对“漂流书库”给予了高度评价。一舟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长秀表示,“漂流书库”在丰富员工业余文化生活的同时,也提高了员工的文明素质,有着很好的社会效益。
在繁景社区,图书漂流室“漂流”的200多本英文期刊,吸引了社区外籍居民的频频光临;在东海舰队某连队,洋溢着浓浓书香的“漂流书”成了官兵们的“香饽饽”;在集士港万众村,500本期刊被外来务工人员争相借阅……
去年暑假,宁波华茂外国语学校和宁波效实中学组织我市12所中学加盟爱心“漂流书库”,中学生们捐赠各类教辅书和课外书累计近万册,其中5696册“漂”到了花木兰故乡——河南虞城县,使当地的孩子倍受鼓舞。这是“漂流书库”爱心计划推出以来首次将“漂流点”扩展到省外,也是向省外贫困学生一次性捐赠图书最多的一次。马一萍表示,这是一个崭新的开端,它不仅扩展了“漂流书库”的活动范围,通过“爱心捐赠”,也在鄞州区与其他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学生之间架起了友谊桥梁。
将爱心继续传递
“漂流书库”成立伊始就呼吁广大市民加入,响应者众多。汪女士是第一个将100多本图书送到“漂流书库”的爱心市民,她说:“这个书库‘漂流’的是知识与关怀,传播的是诚信与文明,分享的是精神与智慧,我愿奉献一份爱心。”
“这8000多本少儿读物是我们员工到不同社区征集来的。”前不久,中宏保险公司负责人把读物送到了区图书馆。为了方便分发,公司员工还利用休息时间将这些书细心分类、整理。一位员工表示:“孩子是未来的希望,对他们应该从小好好培养,使他们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书籍对孩子们素质的培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个书库建得及时。”
自“漂流书库”启动以来,图书捐赠蔚然成风,成为甬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开始,“漂流书库”的图书主要来自我区有关部门的拨款所购和图书馆下架的期刊,而现在,广大市民、学校和企业也积极参与到这个爱心队伍中来,捐赠图书,汇聚爱心。据了解,和以往相比,今年的“漂流书库”呈现三个可喜的变化:一是为了让书刊发挥更好的作用,部分“漂流书库”将“落地生根”,不再“漂流”。二是“漂流”时间从3个月延长至4个月。三是增设周末市民淘书集市,热爱阅读的市民可免费挑选自己喜爱的各种读物,每人限为5本。
“漂流书库”爱心计划正在不断地拓展和完善,社会各界共同打造的这场书香盛宴,将使爱心传递得更深、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