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科教·卫生
大学毕业生争聘农村岗位 部分岗位遇冷
稿源: 东南商报  | 2008-07-19 08:03:21

  最吸引人的是发展空间,部分社区岗位今年遇冷

  本报讯(记者 樊卓婧 实习生 陈红艺 宋晓青)昨天是我市招聘农村(社区)工作者报名的第一天,多数地方的报名人数远远超过招聘名额。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今年的报名情况冷热不均,县(市)区农村岗位报考的人比较多,其中不乏高学历者,而城区一些社区岗位却比往年“冷”。

  昨天上午9点,江北区慈城招聘点来了两个长得几乎一模一样的年轻人,在熙熙攘攘的大厅里很是引人注目。原来,这是一对刚刚大学毕业的双胞胎兄弟,哥哥叫陈琦,弟弟叫陈珂,兄弟俩一个毕业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一个毕业于浙江大学。

  “我们哥俩都喜欢村里的工作,如果考上了会一直做下去。”陈珂告诉记者,他们生长在慈城,对周边环境非常熟悉,能够胜任这份工作。陈琦也挺自信,他说自己对村里的工作有所了解,能够用所学的专业知识为村民办实事。

  像陈家兄弟那样来报名的名牌大学生还有很多,其中还有不少研究生。记者了解到,昨天,江北、鄞州、镇海、慈溪等地都有研究生来报名。其中慈溪市报名的人数最多,截至昨天下午4点45分,已有2396人在网上报名,其中9名是研究生。

  城区一些招聘点和往年相比,冷清了许多。在海曙区海光大厦招聘点,第一个小时只来了5个人,后来稍微多了些,但全天只有55人报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可能和昨天不是双休日有关,但和以前相比,今年的场面确实冷清了不少。去年负责咨询的有两个人,还忙不过来,今年一个人接待绰绰有余。

  一名徐姓工作人员分析,今年人数减少应该和待遇有关。一般城区社区工作者的年收入是2万元至3万元,这两年物价一直在涨,城区消费水平高,社工这样的收入往往使他们捉襟见肘。此外,城区社区工作也比较辛苦,所以这两年,社工的流动也很大,许多大学毕业生往往干不长。

  记者采访了现场报名的几名大学毕业生,他们大多表示,待遇的确是影响他们选择工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但发展空间也不能忽略。对此,江北区委组织部组织科的郎科长告诉记者,他们非常重视培养。去年7月,一个叫李杰靖的女孩考进了庄桥应家村,今年4月她就通过党内直选当上了村党支部组织委员。一个刚大学毕业的女孩不到一年时间当上村干部,这是非常不容易的,对别人来说也起了激励作用。

  慈溪市人事局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大学毕业生到农村(社区)工作,他们的工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都纳入市财政专项资金支付,不增加村里负担,且他们的工资不低于平均职工工资。此外,在农村(社区)工作3年以上的全日制大专以上毕业生可以考事业编制,这对大学毕业生来说很有吸引力。

【编辑:胡晓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