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焦点报道
宁波市10年严守363万亩耕地红线不放松
稿源: 宁波日报  | 2008-07-19 08:19:37

  本报讯(记者冯 军 实习生鲍炜雯 通讯员蔡 洁)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通过不断开发、整理土地,我市已连续10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牢牢守住了363万亩耕地红线,受到国土资源部的好评。

  据介绍,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我市用地空间已接近极限,现人均耕地只有0.54亩,低于联合国确定的人均耕地0.8亩的警戒线。针对这一情况,从1997年起,我市利用丰富的滩涂资源进行围涂造田,增加我市土地后备资源。10年中先后投入近60亿元资金,相继开工了慈溪市四灶浦和徐家浦、宁海蛇蟠涂、象山高塘岛等10余个围涂工程,围涂面积达46.7万亩,为各地提供了大量的耕地、养殖用地和建设工业用地,拓展了城镇发展空间,极大地缓解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人口增长带来的土地压力。同时,我市各地积极开展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宜农则农、宜建则建,为实现全市耕地占补平衡、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0年来,我市通过开发造地补充耕地累计近30万亩。

  大力加强土地整理及标准农田建设,成为我市补充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途径,也是严守363万亩耕地红线的重要保障。据悉,10年中全市投入32亿元资金,实施了土地整理项目831个,整理土地面积230万亩,建成标准农田205万亩,其中,新增耕地21.71万亩,超额完成了省政府下达的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并且有效地提高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据测算,土地整理后耕地平均每年每亩增加粮食产量103.98公斤。尤其是近两年来,各地结合新农村建设,将土地整理与生态环境保护、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城乡一体化建设相结合,使土地整理真正实现“提升道路、硬化沟渠、适量平整、增保扩面、美化环境、讲究实效”的目标,建成了一大批高标准优质农田。

  此外,各地还通过大力实施建设用地复垦(农居点、矿山复垦)项目,既盘活了农村存量建设用地,推进了集约节约利用,又增加了有效耕地面积,缓解了我市建设用地紧张的矛盾。10年来,通过农居点、矿山复垦共增加耕地1.1万亩。

【编辑:吴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