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政协的一次调研显示,在长期的和平生活中,全社会公共安全意识普遍淡薄
8月7日~22日,上海将承办12场奥运会足球比赛,涉及参赛队员、裁判员和官员等共740多人次。这12场比赛时间跨度大,贯穿北京奥运会始末。届时,除了参赛球队的大量球迷及观光客直接来沪外,还会有大量游客从北京或其他城市前来上海。据本刊记者了解,仅一场男足半决赛的5万多张球票已全部售完,其中有一半是外籍观众。
上海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建设委员会针对上海的公共安全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他们在相关建议案中提醒,奥运期间,国内外各种背景复杂的人员聚集上海,地铁、火车站、旅游集散中心、大型商场、文艺演出现场、体育赛事现场等人群高度密集的场所,一旦发生停电、爆炸、化学毒气泄漏等事件,人员不能及时疏散,极易引发挤压、踩踏和拥堵事故,后果不堪设想。
奥运会足球比赛上海赛区综合协调办公室主任、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王伟向本刊记者坦言,奥运受到公共安全方面的威胁,所以要“处处设防”,不但要“以防万一”,还要“防止一万”。
对公共安全普遍麻痹
据上海市政协人资环建委员会专职副主任孙钟炬介绍,政协最近的调研发现,上海经济社会经过了十多年的跨越式发展,基本是平安无事,全社会上下也由此滋生麻痹思想,认为上海在公共安全方面不会出大问题,社会公众应对危机的知识和能力也相对欠缺。
去年在上海城区进行的一项城市社区危机意识和危机应对能力调查显示,多数居民缺乏参与危机应对方面培训的积极性,社区提供的培训也远远不能满足居民需求。面对公共危机时,居民习惯性地将希望全部寄托于行政部门。
对此,委员们建议,要在最后阶段的迎奥运工作中,适当加入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内容。比如,广播、电视要适当编播国内外突发公共事件的典型案例,播放相关的灾难片、科普片和公益广告,平面媒体定期开辟专栏,刊登各类突发事件及其应对的新闻和专栏文字,提高公众的安全防范意识,增加他们的自救知识。
上海市虹口区广中街道的几位负责人,近来每周三晚都会轮流带着街道干部到居民小区进行义务治安巡逻,并普及公共安全知识。“增强居民的安全防范意识,提高他们对突发事件的敏感性和个人应对能力,是我们在迎奥运宣传工作中的一个重点”,街道主任王力平说。
市应急办人手太少
上海市政协的调研发现,几年来上海市应急管理体制几经变动,目前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比如,作为协调机构的上海市应急办编制20人,而真正管应急的只有一个处8个人,各区县的应急办也存在编制不足、人手短缺、资源匮乏等问题,个别区应急办的全部工作人员甚至都是借用的。
上海市政府应急工作相关负责人坦言,应急应灾时常出现“临时工指挥正规军”、“民兵指挥解放军”的尴尬局面。作为职能机构和指挥平台的上海市应急联动中心,则面临信息覆盖有限、渠道不畅、铁路机场等实时监控信息难以获得、有些事关全局的信息系统使用还需付费等问题。
上海市政协特聘委员,上海市气象局原局长盛家荣介绍,在今年年初的冰雪灾害期间,长三角地区高速公路缺乏信息沟通,各路段都因怕承担重大事故的责任而纷纷关闭道口,从而严重影响上海等中心城市日常消费品及救灾物资的运输。此外,如果遇到极端气候事件来袭,防灾抗灾信息掌握于气象、交通等各部门之手,但一些部门常以信息的专利权属、信息的保密性、信息技术系统支撑不匹配为由,不予提供,有些信息还需由部门向部门付费,导致应急中枢的信息渠道不畅。
建立综合与专项应急管理机构
上海市政协委员们建议,上海应在应急管理机构上区分不同层级,建立综合应急管理机构和专项应急管理机构,并区分常态应急和非常态应急。在前一状态下,对已定编的应急办工作人员要从多数兼职转为多数专职,常态机构应承担起修编预案、组织演练、宣传培训等平时易被疏忽的职能。
在后一状态下,应急办应转为应急运行中枢,承担起信息研判、辅助决策、传达指令、协调各方的职能,应急联动中心应强化信息收集、传递和重特大突发事件的先期处置和及时报告职能;水务、地震、安监、质监、消防、环保、卫生、公安等要及时为事件处置提供专业决策咨询和技术支撑。上海市地震局原局长火恩杰强调,“遇到重特大事件,这些部门的优势不在于行动,而是专业和技术的支撑。”
委员们还建议,将与城市公共安全相关的各类信息都纳入统一的应急联动平台;加强部门之间、条块之间的协调,切实做好应急处置指令接发部门、地区之间的响应和衔接;加强长三角等区域内的协调,联手建立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合作监控和处置机制;加强与境内外反恐机构的合作。
国外发达国家的有些做法值得借鉴。比如,英国在每一个地区都设立“应急规划机构”,平时负责地区危机预警、工作计划制订、应急训练。遇有突发的社会风险事件,负责人协调各方力量,提供足够人力、物资、信息以救援伤者、防止事态扩大,并负责寻求其他必要的支援,当事态过于严重并超出当地政府的承受能力时,还能从邻近地区就近求援调度。(记者叶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