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刚调任语文出版社社长的原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十分繁忙,各路记者连轴采访他,一些新闻界的朋友争相宴请他,在网络上,这事在大事频发的当下也成为热点。
这其实只是一次例行的人事调整,何以会引起如此大的反响?这固然与王旭明个性有关,在五年的发言人生涯中,他常出惊人之语,
被媒体称为“另类发言人”。但发言人的个性仅仅是其离任引发大动静的原因之一,或者说是很不重要原因。
将王旭明五年的发言人生涯放在国家的法治建设大背景下观察,我以为其离任引起舆论关注主要有两大原因。
一是教育在保障民生促进社会公平中的重要地位所决定的。在保障社会公平的所有公益事业中,教育公平是最基本的公平,只有教育公平了,社会成员才可能有起点公平。同时,保障公民享有平等教育权亦是最重要的政府责任之一。这五年来,随着新的义务教育法颁布,以及农村教育经费体制的一系列改革,长期制约我国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些制度性问题得到了解决,但这些离公众对教育公平的要求还有相当的距离。因此,教育部新闻发言人一言一行受到广泛的关注,且被充分地解读,那么其离任被关注在情理之中。
二是公众对政府信息公开的渴求所决定的。保障公民的知情权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内容,一个“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政府,其权力运行公开透明,及时全面公开必要的信息应为题中之义。近几年来,各级政府在信息公开方面有了相当的进步,《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颁布就是重要举措之一。行政部门及时召开新闻发布会、设立新闻发言人制度是信息公开一种有效的方式,教育部作为国务院新闻发言人制度试点单位之一,其五年来的探索、尝试可圈可点。其所取得的成绩和教育部党组的大力支持分不开,也和身为新闻发言人的王旭明个人的努力分不开。
作为一个重要政府部门的新闻发言人,王旭明说过一些颇受争议的话,如“媒体无知论”,如“上大学如进商场买衣服”的比喻。这些言论,在一个开放的社会中被作各种解读,正是社会进步的一种体现,这些言论或有不恰当的地方,但笔者认为,政府部门设立发言人制度,让新闻发言人坦然面对公众,接受媒体的各种质疑,其本身的意义远远比一句话是否合适、一场发布会是否成功要重要得多。
政府部门发言人制度的成熟以及发言人本身业务水平的提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永无止境。但像王旭明这样的政府发言人,不怕言多必失,能坦诚地面对各种复杂的问题做出未必让公众满意的回答,比那些回避问题,动辄“无可奉告”的发言人更符合一个法治政府和文明社会的要求,也更能博得公众的肯定。这也就能解释,在王旭明担任教育部新闻发言人期间,媒体对其不乏批评,但在他卸任后,多家媒体对其表现出依依不舍的温情。公众和媒体批评政府部门发言人某些观点和肯定其坦诚态度,并不矛盾,亦是法治社会的常态。
政府部门新闻发言人不可能一成不变,公众和媒体能理解人员的正常变动,但更希望发言人制度和政府信息公开有法制的保障,而非过于寄托于发言人个人的风格。如此,像王旭明调离发言人岗位这样的人事变动,才会淡化而不成为受到广泛关注的新闻事件。(李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