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国产食品穿上“洋马甲”扮“洋货”
稿源: 宁波日报  | 2008-07-23 07:42:36

  市消保委提醒:不要盲目相信外文包装,“洋货”未必就是好货

  丹麦饼干、瑞士糖果、法国饮用水……超市里琳琅满目的进口食品展现着宁波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市场的繁荣。进口食品以其独特的口味吸引着部分消费者,然而笔者在部分超市调查后发现,一些国产食品换个包装摇身一变成“洋货”,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市消保委昨日表示:食品包装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有“洋名”未必就是“洋货”,“洋货”未必就是好货,消费者不要盲目“崇洋”。

  现象 国产食品穿“洋装”

  现今,在我市的各大超市洋食品的身影并不难觅。但是在这些形形色色的进口食品中,不乏有一些利用包装和文字故弄玄虚假扮“洋货”的国产食品。

  笔者发现,生产假洋货的厂家通常会给产品取一个外国名字,利用一些具有外国特色的建筑物、风景、人物等作为产品包装的背景,许多产品包装的正面没有一个汉字,仅在背面的角落里用较小的字体写着品名、厂址、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等。如一款上海产的花生酥,红色的包装袋正面仅用英文、法文和阿拉伯数字标注产品名称等信息,初看很容易让人误认为是进口食品;只有看了产品背面的中文信息后才知道这是一款地道的国产食品。笔者在天一广场某超市发现,部分巧克力曲奇、低卡糖、啤酒、特加预调酒等食品,产地为上海、烟台、杭州等地,但在包装上“偷天换日”,很容易蒙骗消费者。正在购物的徐小姐对笔者说:“我男友在我生日的时候送了一盒巧克力,当初我还以为是进口食品,等快吃完时才无意中发现是国产的。”

  原因 “洋装”在身身价高

  由于运输费、关税等原因,进口食品的价格通常比同类国产食品要高。如在乐购超市,法国依云水750毫升的单价是16元,而国产的娃哈哈矿泉水1500毫升的价格仅为2.2元;韩国进口的某刀削面单价是18.5元/袋,而国内同类产品价格在3元—6元不等;日本产的一款鱿鱼条为33.5元/袋,而杭州产的某品牌鱿鱼丝仅售10元。

  虽然进口食品的价格普遍较高,但由于其有着独特的口感和异域风味而受到一些消费者的钟爱,这让爱投机取巧的商家看到了“商机”,成为国产食品傍洋货的重要原因。笔者还发现,一些穿上“洋衣”的国产食品价格普遍比同类产品要高,如相似的两款奶糖,有洋名的要比普通包装的贵1.5倍;两种类似的啤酒,有洋名的要贵50%。尽管如此,“假洋货”还是受到部分消费者的青睐。一名销售人员表示,有外国名称的食品价格虽然高一些,但销量并不低。

  提醒 “洋货”未必是好货

  对于国产食品穿“洋外衣”的现象,笔者昨日采访了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消保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有“洋名”未必就是洋货,有些国产食品根据品牌发展来设计外文名称和包装,只要符合我国相关规定,是允许的。但是,根据我国《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食品预包装的标签上必须标示其名称、产地、原料等信息,并且文字和数字的高度不得小于1.8毫米。可见,即使用了洋名,预包装食品仍需要用中文标注其“真实身份”。

  同时,消保委认为,虽然食品进口有着严格的检验检疫程序,但未必所有进口食品都是合格的。据宁波检验检疫局统计,去年宁波口岸共进口食品1838批次,其中检出不合格食品有201批次,不合格率达10.94%,这些不合格食品中有啤酒、饼干、菠萝等。为此,消保委提醒消费者,购买食品应认真查看其包装上的中文标签,不要盲目“崇洋”;对洋食品可要求经营者出示相关进口证明,认真甄别其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再决定购买。

【编辑:胡晓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