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焦点报道
专家建议:建长效机制保北京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稿源: 新华网  | 2008-07-23 19:45:23

  新华网北京7月23日电(记者娄琛易凌张淼淼)43岁的于宝贵从小在北京长大。他说,几十年间,自己的鼻子最能感受到北京空气的变化。

  “以前,炼钢厂、电厂等污染严重的时候,不仅衬衣领子很容易变黑,鼻子里更是经常感觉有沫。现在,尽管有时天气不好,但北京的蓝天越来越多,鼻子也感觉舒服了很多。”他说。

  为了履行绿色奥运的承诺,确保民众健康,奥运前,北京大批重污染企业停产、减产,百万辆机动车限行,公交体系不断完善,空气治理成效显著。但专家建议,政府不应满足短期成效,应建立长效机制,确保奥运后北京天更蓝。

  美国环保组织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中国项目首席代表惠宇明认为,为了使奥运后的北京天空更清澈,首先应该进一步细化立法,从根本上约束污染行为。

  “既然已经有了《环境保护法》,那是否能制定《空气质量保护法》,从法律角度对空气等环境因素中敏感、脆弱的环节进行保护。”

  同时,他建议,由于空气是公共资源,政府应继续在改善空气质量方面发挥主导作用。比如通过设立公共资源基金等激励机制,引导企业形成环保责任感和民众培养环保行为。

  “奥运前,北京的环保努力是空前的,改善是空前的,效果也是有目共睹的,这些努力值得其他城市效仿。”

  惠宇明说,如果没有周边省区市环境的持续改善,北京的空气质量也无法得到保证。“北京的蓝天不是一地的蓝天,周边城市也有关联作用。而周边亦有周边。希望北京能以点带面,对周边城市以及全国环境的改观形成辐射和联动作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环境工程专家郝吉明也表示,北京和周边地区之间存在大气污染的传输和互相影响,这种影响在夏天尤为明显,所以,空气质量的改善需要区域之间协同作战。

  另外,机动车污染物排放的控制对于北京空气天更蓝也至关重要。郝吉明说,从长远来看,如果机动车数量无限制增长,会使城市难以承受。希望政府考虑采取一些措施,对机动车保有量的增长有一个总体的限制,以减少尾气排放和车辆引起的道路扬尘。

  北京大学教授朱彤说,除了对机动车的限制和改善道路设施,还可以通过提高公民环保意识来改善环境。

  他说,在出行方式方面,有些国家通过免收过桥费等措施鼓励市民拼车,市民平日乘坐公交,只有周末开私家车,或者把车开到换乘地点,再乘坐转乘公共交通。这些出行方式都值得我们效仿。

  北京市环保局官员王小明表示,治理空气污染的根本目的是确保民众健康,改善空气质量的步伐不会因为奥运会结束而终止。

  他说,已经付诸实施的200多项减排控污措施中,大多都是工程性的措施,比如电厂除尘、脱硫、脱硝,还有对机动车排放提高标准等,这些措施一旦实施就不会倒退回去,对空气质量改善将发挥长期作用。

  “我们改善空气质量是为了保证在京生活、工作的人们身体健康。从这个根本目的出发,我们改善空气质量的努力也不会终止。”他说。

【编辑:吴冠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