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经济
上海外资三十年:从规模到质量
稿源: 第一财经日报  | 2008-07-24 14:09:49

  萧遥

  从注重资金规模,到更加注重实现技术、市场、管理、人才等要素的综合配套,上海吸引外资的路径,已经从“规模”走向“质量”。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市吸引外资不仅实现了产业结构优化,而且,伴随着2002年以来总部经济快速发展,目前,上海已经成为内地吸引跨国公司总部最多的城市之一。日前,上海市外经贸委(外资委)副主任刘锦屏接受了《第一财经日报》专访,解读了引资历程背后的故事。

  从引资到选资门槛不断提高

  来自上海市外资委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底,上海累计批准外商投资项目已经突破5万个,吸收合同外资1362.74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788.18亿美元。

  然而,在招商引资水平实现跨越式增长的同时,在刘锦屏的记忆深处,这些成绩的背后,更有着鲜为人知的故事。刘锦屏表示,上海市招商引资过程中,艰难漫长的谈判不胜枚举,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上海化学工业园区的招商引资工作,就是其中之一。

  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上海市委、市政府从上海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根据产业布局和能级提升的要求,决定在金山漕泾地区,依托上海石化,紧邻杭州湾,建设世界级化学工业园区,形成大型现代化的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和新型材料工业基地。

  “在化工区基本建设全面铺开后,招商引资工作就成为了园区建设成败的关键,其中,世界精细化工巨头德国拜耳公司是最早与我们谈判的投资者之一,”刘锦屏说,“拜耳的整个一揽子项目投资规模达31亿美元,产品涉及材料工业、电子工业、汽车工业等基础原材料领域。”

  刘锦屏表示,这次漫长的谈判涉及产品市场、技术转让、环境保护、公用配套等诸多方面,时间长达5年之久。“谈判期间又遇到亚洲金融风暴和国内引进外资利弊的争论,这给我们的引资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同时也是对投资者信心的考验。”刘锦屏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1年1月,这一场引资谈判终于取得了圆满的成果,上海化学工业园区与德国拜耳公司一揽子项目框架协议在上海签署,并随相关主体项目报国务院。

  “项目谈判虽然艰难,但是,正是上海市政府的务实和效率,德国拜耳公司的严谨和远见,使框架协议成为了化学工业园区主体项目招商引资的重要标志,”刘锦屏说,“随后,园区招商引资时,德国巴斯夫、德固赛,美国亨斯迈、普莱克斯,英国BP、英力士,日本三井化学、三菱瓦斯等世界化工业巨头相继到来,推动了整个园区主体项目的全面启动。”

  来自上海市外资委的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底,上海化学工业园区吸引外资项目总投资近96亿美元,合同外资达37亿美元,完成销售收入近490亿元。刘锦屏表示,目前,该园区已经成为上海改革开放以来吸引外资最多的开发区之一,同时也有望成为亚洲最大的乙烯生产基地、世界最大的聚碳酸酯和异氰酸酯生产基地。

  然而,经过多年来的发展,面对土地和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等压力,上海吸引外资也已经开始“挑肥拣瘦”,引资门槛开始不断提高,对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坚决关闭引资大门,与此同时,也在不断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使得服务业成为引资新亮点。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上海市累计吸收合同外资68.70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4.2%。其中,73%以上的合同外资来自第三产业,增幅高达66.9%,金融服务业、现代物流业、信息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领域吸引外资都实现了高速增长。

  不再拼优惠政策总部经济汇聚

  事实上,上海市在招商引资过程中,不仅实现了产业结构转型,也在不断探索引资之路的同时,更加注重如何“以市场换技术”,进而实现自主创新。

  刘锦屏坦言,应该承认,“以市场换技术”的目标与现实有一定差距。“实际上,随着我国加入WTO,市场更加开放,市场换技术越来越难,”刘锦屏说,“尤其是换高新技术、最新技术,难上加难,市场换技术必须要双赢。”

  在刘锦屏看来,跨国公司进入上海之后,在带动本土企业的自主创新和研发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上汽‘世界为我所用’的荣威品牌的开发,就是高起点的自主创新模式,是利用全球资源和国际先进技术,依靠外部研发力量发展的自主品牌,”刘锦屏说,“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没有改革开放,没有利用外资,是不是可能?”

  此外,上海贝尔阿尔卡特、延峰伟世通等企业在利用外资实现自主创新方面,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1984年,上海贝尔阿尔卡特诞生,冲破了“巴统”的技术封锁,引进了微米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刘锦屏认为,这也成为上海当年招商引资历史上至关重要的一个片段。“多年来,上海贝尔致力于自主创新,不仅实现了从单一技术引进发展为双向技术流动,也实现了知识产权及商业价值双落地。”刘锦屏表示。

  但是,在招商引资不断取得令人欣慰的成绩的同时,上海市有关部门也非常清醒地意识到,上海市已经不可能用更多的税收优惠来吸引外资,而是要以服务取胜。

  伴随着各地经济的飞速发展,上海市与长三角城市群之间的招商引资也开始呈现竞争态势。“不可否认,上海市与长三角其他城市,尤其是苏昆地区确实有一定的产业雷同度,”刘锦屏说,“但是,换个角度来看,长三角的产业集群有利于上海的发展,也为上海提供了腹地资源和市场及产业配套,区域经济的发展,板块整体发展,更有助于整体招商。”

  刘锦屏进一步表示,与其他城市拼“优惠”政策,并不是明智的选择。“我们不赞成,也不会这样去做,上海市未来引资的一个重点领域是发展服务外包行业,并且已经作出相应规划和预期。”刘锦屏说。

  对此,刘锦屏指出,上海市应该发挥综合配套改革优势,成为跨国公司服务外包业务进入中国的桥头堡。“上海的成本比内地肯定要高一些,但风险可能较小一些,成功率比较高一些,”刘锦屏说,“另外,上海的人才优势,也是有口皆碑的,特别是高端人才,上海最有优势,上海应该重点发展服务外包公司的地区总部。”

  目前,总部经济和服务外包已经成为上海外资发展的两大抓手,毕博EDS、花旗数据处理、IBM、惠普、埃森哲等一些重量级企业的总部已落户上海。刘锦屏表示,就行业分布而言,未来,上海市需要引进外资的领域主要包括高端ITO、金融BPO、人力资源BPO、KPO(知识服务外包),特别是生物医药研发BPO等。

  提高行政效率实现引资新跨越

  业内人士指出,目前,上海吸引外商投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难题,一是如何降低商务成本,尤其行政成本;二是突破资源瓶颈,包括土地和能源瓶颈。

  对此,刘锦屏也直言不讳。“对于目前的发展瓶颈,我们最可能突破的还是行政水平,竞争的最终是行政服务的竞争,”刘锦屏说,“我们外资工作人员要进一步提高服务意识、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此外,也应该通过制度设计提高政府部门间的协作能力,进一步提高行政效率,降低投资者的行政成本。”

  “任何政策的设计都要有‘双赢’的概念,凡是与企业有关的事项,我们都要努力做到公开、公平、透明,行政成本的下降还是很有潜力可以挖掘的,”刘锦屏说,“这样也可以平衡引资过程中劳动力、商务成本上升,以及资源、能源不足的难题。”

  但是,在刘锦屏看来,依法行政,也绝不能以牺牲行政效率为代价,更不能减少为企业服务的力度。“依法行政也不排斥改革创新,我们正在推出行政审批改革创新的措施,来提高工作效率。”刘锦屏说。

  6月4日,上海市召开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清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传出消息,上海外商投资项目行政审批将率先试点,实现流程再造,三分之二图章将被压缩,真正让企业减负,让投资环境更优。

  对此,刘锦屏表示,未来,在提高行政效率的基础上,上海市将抓住跨国公司整合中国业务的契机,继续加大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研发中心、物流分拨中心等,推动外商投资企业在境内上市,从而实现引资质量的跃升与突破。

  “从制造业上讲,关键在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引进,这需要研究制定鼓励外方经济价值、知识产权双落地的政策,”刘锦屏说,“从而鼓励外资企业本土化研发,让外资研发中心也积极参与到国内的课题中来,打破跨国公司技术出国门不出家门的小循环,可以捆绑条件交换,通过股权转让等方式,让技术进来。”

  尽管依然面临诸多挑战,但是,上海市招商引资发展之路已经有了清晰的目标。刘锦屏表示,至2010年,上海市吸引外资总量,将实现比“十一五”规划年实到外资58亿美元高15%以上的目标,达到70亿美元左右;在结构方面,服务业吸引外资比例将稳定在60%以上,增幅、效益增幅两项指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编辑:崔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