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时政·经济
宁波抢建四川广元灾区安置板房纪实
稿源: 宁波日报  | 2008-07-29 07:56:00

  昨天下午,市建委干部在栎社国际机场欢迎援建人员凯旋。据介绍,目前我市援建重心已转移至地震重灾区青川县,并在当地新组成宁波援建青川安置房的现场指挥部。(胡建华 王人扬 摄)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1000多名宁波援建者冒着余震、暴雨和酷暑,在地偏路险的川北山区创造了抢建板房的“宁波速度”。

  7月22日,宁波援建四川广元地震灾区“一县两区”(即剑阁县、元坝区、朝天区)的8450套过渡安置板房完成交付,比计划提前20天。接下来,他们的援建重心向地震极重灾区青川县转移。

  “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解决灾区群众住房问题成为抗震救灾工作的重中之重。宁波援建者的任务是:8月10日前为对口支援的广元灾区搭建13000余套活动板房。

  宁波市建设委员会主任虞银花表示,所有工作要为援建让路。参与援建的18家企业在本地工程尚未完工的情况下,把最优秀的工人派往四川。但受当地自然环境和经济条件限制,这项在东南沿海平原地区可以“等闲视之”的施工计划,到了川北山区几乎成了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据了解,援建点分布在广元近65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许多建设点距离指挥部二三百公里。从选址设计、运输材料、平整土地到安装施工,宁波援建者仿佛“白手起家”。

  宁大工程建设监理公司的管小军负责广元市剑阁县部分活动板房选址工作。在付出两个轮胎、一根后保险杠和一根刹车线的代价后,他才把320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13个片区、96个援建点跑了一遍。管小军在工作札记中写道:“剑阁是典型的川北山区……这儿的道路大都是坑洞密布的沙石路,坡陡、弯急、路窄,最陡的坡超过45度,我曾亲眼看到一辆车打滑倒溜,让紧跟其后的我们惊惧不已。很多路是连续180度转弯,路窄处仅容一辆车通行,下雨时还得提防山上的石头滚下来……”在沙州镇援建一线,宁波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援建四川广元市过渡安置房现场指挥部指挥长方锡彪没睡过一个好觉。“保证工期”让他和所有援建者“绞尽脑汁”:当地常停电停水,带动不了重型机械,企业就自己买发电机或直接用人工;计划要建190套活动板房的营盘乡,一面临山、三面环水,唯一一条水路一天摆渡也只能开6趟,岛上只有两台拖拉机,照此,需要的砂石用20天都运不完,援建者就向部队求助;为了让板房材料早点运抵工地,宁波市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陈磊在深夜两度跳入齐腰深的冰冷江水,打着手电将货车引导到村上安置点;去孔溪乡踏勘正值雨天,泥石流、山体落石在越野车前后滚落,也阻止不了施工人员的步伐。先期进入青川县开展第二批援建选址和对接工作的宁波市建设党工委副书记史济权说,“任务实在太紧,否则不会冒险。”

  即便只建三套板房,也要为灾区父老把“家”安下

  考虑到当地山区多、平地少,广元市同意过渡安置板房需求少于20套的不再设安置点。经过多次通宵达旦研究工作,进入“一县两区”开展援建工作的宁波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应柏平表示,“设身处地为灾区父老想,需要量再少的安置点我们也要去建。”

  据了解,宁波计划援建四川广元地震灾区“一县两区”共8450套过渡安置板房分布在166个安置点、200多个施工点,其中10套以下的安置点21个,最少的只有3套。

  如何克服“点多、面广”的难题?除了选址者要成“神行太保”、建设者要做“拼命三郎”外,宁波援建者还向“创新管理模式”要时间。据宁波市建设委员会总工程师倪炜介绍,宁波援建剑阁现场指挥部引入服务外包,即委托各监理公司进驻各建设点,把质量、进度、造价、合同、信息、安全和组织协调这些指挥部人员不擅长或没有精力管的事情管起来。

  为确保工程进度,指挥部自行开发了工程情况实时统计系统。通过给企业下达生产任务书、协调安装监理等办法,原来几天才能完成的进度报表当天就能出来,让指挥部的管理更有针对性。由13人组成的指挥部开始有条不紊地管理分布在160多个工地的援建进度。

  要“宁波速度”,更要“宁波质量”。宁波援建指挥部不仅建立了材料进场验收制度和施工过程中的巡查制度,还要求安置房移交前自己先初步验收,并在验收交付后实行质量回访,及时解决使用中发现的问题。

  7月下旬,四川遭遇一次暴雨雷电袭击,宁波援建板房无一进水。浙江新中源建设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傅国平说,企业在板房建设过程中注重安全,未雨绸缪,例如板房屋面、梁和墙体连接处都采用防渗水的特殊材质,每平方米造价比普通板房造价提高了10多元,从而经受住了此次强降雨过程的考验。

  “宁波盛产爱心”

  看蓝白相间的板房一排排立起,受灾的群众一户户入住,是宁波援建者最大的快乐。为搭建板房所吃的苦,他们自己不提,但灾区的父老乡亲看在眼里,记在心中。

  选址难,他们日行千里,冒着余震、塌方的危险,奔波在崎岖险峻的山路上,深入数百个村镇现场勘测;平地少,他们见缝插针,尽量利用公路边、广场、操场和小块空地建房,哪怕只能容下几套,也要跑几百公里的路赶去搭建;时间紧,他们每天干14个小时以上,往往下午三四时吃午饭,晚上十时多吃晚饭;条件差,他们睡帐篷、冒高温、战暴雨、喝冷水、吃方便面,在余震不断、灰尘弥漫、蚊叮虫咬、多天不能洗澡的情况下咬牙坚持……

  在沙州中学安置点,记者遇到了42岁的当地居民魏玉。眼见工人五六点钟起床、次日凌晨才收工的高强度工作,她觉得只有为他们做饭才能稍微表达感谢之情。

  在剑州中学,学生们把82封感谢信悄悄塞进宁波援建工人的帐篷。这些信或写在作业本纸上、或写在小笔记本纸上,大小不等、长短不一,却满怀对“宁波叔叔”的感恩之情。刚刚高三毕业的肖如锦这样写道:“你们心底也有对家人的思念和牵挂,但你们将更多的关切给了我们。负了伤,你们顾不上包扎,依旧在工地上不停地干活。毒辣的太阳下,你们挥汗如雨,口干舌燥,却顾不上喝水。夜深了,你们依然在忙碌,但你们施工的声音让我们感到安全和温暖。当我在迷茫的路口徘徊不前时,是你们用行动告诉我:灾难面前,我并不是一个人,我有成千上万宁波人民的爱。”

  除了援建任务,宁波援建者还交纳“特殊党费”、与高考学生结对捐助学费、为学校提供防暑降温用品、额外捐款10万元修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白龙湖的护栏……

  一个个有关“宁波援建”的故事在广元的百姓中传诵:剑阁县下寺镇的一个小女孩不慎落水,是一位路过的男子救起了她,小女孩记得那人转身离去时背后有“宁波援建”4个字;剑阁县修城坝妇女贾荣桂、梁荣华骑摩托车被路上的铁丝挂倒,铁丝深嵌颈部,腿部严重受伤,是路过的一名司机开车将她们送到下寺镇卫生院,背进急救病房,司机没有留下自己的姓名,但标在车头的4个字——“宁波援建”十分醒目……

  剑州中学学生刘秀兰告诉记者,“宁波对我来说,原来只是地图上的一个坐标,我以前并不知道它盛产什么,现在我知道宁波盛产爱心。”

  (新华社成都7月27日电) 

【编辑:吴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