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印”首席设计师张武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中国印”
开篇语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其形象和景观已经成为奥林匹克运动中最巨大的无形资产,而会徽则是其最核心的元素。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会徽名叫“中国印”,它的主创是北京始创国际企划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武。据北京奥组委估计:“中国印”的商业价值至少有10亿美元。但张武却选择在2003年8月以象征性的1元的价格将“中国印”卖给了奥组委。
张武说,金钱的确是个很诱人的东西,但有些时候却并不重要。
在张武看来,“中国印”是13亿中国人送给奥运的最好礼物。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盛赞“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会徽是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国灿烂文化的完美结合。或许这句话才是张武最想要的。
关于申奥
实在太激动 忘了开香槟
记者:您是什么时候开始与奥运有关的设计的?
张武:说非得找个源头的话,应该是1989年。那时我被抽调到北京亚运会组委会集资部广告处工作。我主要负责早期的拉赞助、招广告和布置广告。
记者:您参与过申奥工作?
张武:1999年北京奥运会申办委员会组成,准备开始新一轮申奥。我参与了当时的申奥会徽设计,遗憾的是最终用的不是我们的方案。在随后的两年中我作为申奥代表团的成员赴世界各地拉选票、做推广宣传。
记者:申办成功一刹那您在干什么?
张武:有件事说起来特有意思也特遗憾。公布结果前,酒店里的俄罗斯经理送了我一大瓶香槟,当时我就把它带进了会场,由于那瓶香槟非常惹眼,在我进门的一刹那就被美联社的一个摄影记者盯上了,我到哪他就到哪。当时我就想,一旦申办成功,我就打开香槟庆祝,那场面一定很热闹,而且有这个美联社的记者在旁边,明天一定会登上全世界各大报纸的头版头条。当公布北京获胜时,我们实在太激动了,大家又抱又跳,就是忘了开香槟。直到离场时我才想起来。有意思的是,美联社的那个记者还一直守在我旁边,我朝他抱歉地耸了耸肩膀,抱着香槟走开了。
关于印章
是中国最早的文化符号
记者:奥组委的招标书对会徽的设计有什么要求?
张武:招标书里有亮点是很明确的,一是要充分发扬奥林匹克的精神和文化, 二是要反映中国5000年文化和中国人的精神面貌。
记者:您的创意策略是什么?
张武:我们弄出三组方案,当时我们感觉,用文字也是一条路子,郭春宁认为这也是一条路,我们之前有3个方向,一个是地标,除了天坛、长城、世纪坛等,都是北京的地标。第二是中国的哲学,像易经、八卦,太极,都是中国很深奥的5000年文化的结晶。第3个就是印章,是郭春宁搞的,它是中国的民间文化艺术的代表。
记者:最后为什选择中国印?
张武:印章是中国的国粹,是中国最早的文化符号,也是中国博大文化的一个象征,是具有中国里程碑的艺术精华,是方寸之间见大物的东西。我们当时就想如何捕捉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最后选择了印章。
记者:当时有多少作品参与竞争?
张武:评审是从2002年10月14日开始的,如果没记错的话,当时有1985件作品参加竞标。
记者:有没有想到自己会成功?
张武:有信心,但没有把握。因为提交这个方案时很仓促,只是提交一个概念,具体形体、造型、黑白关系等都很粗糙,包括章形怎么表现都是一个概念。
记者:你们是怎么完善的?
张武:在整个设计过程中,较大的修改进行了八九次,小的修改不计其数。因为原来的含义是比较少的,从里面看不到最终的文字的结合,而且一开始的图形比较粗糙,京字比较难认,人的跳动的感觉不太强,印章的外形感觉不是很细致,这些都是逐步完善的。
记者:为什么把“京”变成一个人?
张武:应该说这个人是中国的5000年文化的代表,中国五千年文化是从象形文字开始,金文、甲骨文、汉简,一直到草书、行书,到现代的汉字,这个东西实际上是中国5000年文化的缩影和写照,文字记载了中国的文化,所以我们就用一个里程碑式的图案提出一个龙字,龙字是下半身,上面是京字的上半身,结合成这么一“人首蛇身”的人。
记者:“Beijing2008”怎么弄出来的?
张武:弄这几个字不是一般的难。大家都知道印形极富中国文化特色,那么字样也应与之相配,但写起来并不容易。最开始用的是印刷体,但与印形不相匹配,而用毛笔一般性书写,难以反映中国字体的厚重。到最后,印形的创作者们提出用汉简体,并画出了雏形。
关于中国龙
借奥运会之机替龙正名
记者:您的优势在哪?
张武:在正式招标前,我去过多座奥运会举办城市以及奥组委所在地——瑞士洛桑的奥林匹克博物馆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并走访多家设计公司,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当时参与投标的90%都是国内公司。这些公司,没有一家资料比我多,从另一方面说,他们基本上不知道奥组委想要什么。
记者:在西方人看来,龙是邪恶的代表,但在会徽的设计中,您还是把龙运用了进去?
张武:在奥运设计中,我是主张用龙的,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这点全世界都知道。尽管西方人都认为龙代表着邪恶,要用英雄来征服龙。奥运会是个很好的机会,我们为什么不替龙正名呢。
记者:据说您在设计上的花费不下200万?
张武:细算下来肯定不止这么多。
记者:奥组委不是奖了你20万元么?
张武:(笑)奥组委的20万还不够买纸。其实做这个设计花费最大的还是到世界各地搜集资料和采风,奥运会一些举办地我们都去过。
记者:万一失败你咋办?
张武:万一不中标就只能认倒霉了,我们是商业公司,这个设计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一个商业案例,损失是不可避免的。
记者:北京奥组委估计,你设计的“中国印”的商业价值至少有10亿美元,你能从中拿多少?
张武:(笑)一元钱,我已经拿到了。2003年8月5日,我与北京奥组委签了协议,我以象征性的一元钱把“中国印”捐献给了奥组委。奥组委的一位官员当时就从口袋里掏了一个蹦给我(笑)!
记者:亏本了吧?
张武:亏不亏本要看从哪个方面说。如果从直接的经济利益上说,我们确实亏本了。但从文化上说,从公司、以及我们设计师的形象来说,我们已经赚回来了。
记者:这个作品从产生到现在已经有几年了,您还满意吧?
张武:任何设计都是一个时段内的作品,在这个时段里大家都喜欢它,追捧它,但换了另一个环境,大家的审美观又不一样了。就我现在来看,印章的活力和张力还不够,还需要调整。
张武:1987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前身),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1992年,创建北京始创国际企划有限公司,现任公司董事长,曾任北京2008奥组委形象与景观专家。2000年,获北京2008年奥运申办标志设计金奖。2001年获得北京申奥成功特别贡献奖。2003年,率领的始创公司奥运设计团队一举成为北京奥运会徽和志愿者标志设计的中标者。(廖杰华) (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