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正一
PPI与CPI的差距进一步扩大,中下游企业“跟风”涨价何其难也。
昨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今年7月份PPI的数据为10%,是1996年以来的最高涨幅。同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在国家统计局网站刊文指出,此次PPI涨幅提高,不是经济总量失衡的表现,也不会很快向CPI传导。
此时,企业有两个选择,涨价??将成本压力向消费者传导;或者,不涨价??将压力扛下来。
尼尔森公司客户服务副总监范奕瑾表示,企业是否可能顺利涨价主要取决于几个方面,一是自身所处的品类,第二是在所处的品类中是否属于强势品牌,此外还需要对消费者对价格调整的反应有一个心理预期。根据尼尔森的调查,面对生活成本上涨,人们首选的削减项目是一些非基础消费,例如娱乐活动、外出就餐、服装等。基于这一逻辑,在高成本的重压下,一些行业不得不选择咬牙挺住。服装、汽车不幸便在此行列。
国家统计局1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7月衣着类出厂价格同比上涨2.4%,明显低于同期我国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10.0%的幅度。这意味着尽管生产成本大幅攀升,但在惨烈的行业竞争环境下,服装企业难于大幅涨价,不少企业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利润日益变薄。
无独有偶,在PPI指数创12年最高纪录之际,汽车行业却不敢轻言涨价,各路车企不得不咬牙承担成本上升以及需求疲软的双重压力。
相比之下,食品日化类快消企业境遇稍好。然而,尽管消费者多少能接受这些行业的涨价,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行业的企业便能随意涨价。其实企业涨价也是一门艺术。
范奕瑾指出涨价不外乎三种方式,直接提高终端售价,改变规格或替换成分,再或者便是推出新产品。在快消领域,企业们将这三种方式发挥得淋漓尽致。必胜客、麦当劳等连锁餐饮巨头先后提价,可口可乐则选择全国换装,330毫升包装替换原先355毫升包装。在加入环保元素的同时,可口可乐新包装尽管容量缩小但售价不变。
个人护理产品企业则往往选择消费升级带动整体品牌的价格上升。例如玉兰油推出“焦点皙白”,旁氏高唱“无瑕透白”。力士叫卖“焕然新生”,潘婷大举“时光修复”。在这些繁复新概念背后,都暗藏两个字:“提价”。
除了提价方式多样,提价幅度考究外,提价对于企业而言,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可口可乐前副总裁、蒙牛公司顾问,恒安集团独立董事朱正中表示,企业提价需要考虑经销商的返利以及涨价后价格的稳定性。否则在涨价期间,竞争对手很容易通过向经销商大量铺货等手段来制造麻烦。这意味着在PPI一路攀升背景下,侥幸能够提价的企业也需要一定内功才能成功提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