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经济
经济述评:冷静观察次贷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稿源: 国家统计局网站  | 2008-08-13 15:40:24

  今年二季度以来,美国次贷危机非但没有收束迹象,反有愈演愈烈之势。

  美国次贷危机暴露了当代国际金融货币体系的根本性缺陷,暴露了美国主导的金融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消极一面,对世界经济乃至中国经济的影响绝不可低估。事实上,今年以来中国经济运行当中一些问题和矛盾的凸显,就与美国次贷危机的负面冲击大有关联,值得深入探究。

  一般而言,经济分析人士通常将经济增长、物价、就业和国际收支视为开放条件下评价一国经济运行态势的四大关键指标。据笔者观察,美国次贷危机不仅为世界经济形势罩上了一层阴影,而且正循着国际收支账户,通过商品运动和价值运动两大环节,经由贸易、投资和资本往来等渠道向中国经济渗透,已经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增长、物价稳定、企业经营与就业形势乃至金融安全,给我国经济运行增添了变数,加大了宏观决策的难度。

  物价上涨背后的“次贷”因素   

  次贷危机最为严重的后果,是引爆了新经济泡沫破灭以来的5年间美元资产所累积起的巨大投资风险,极大地挫伤了人们继续持有美元资产的信心,导致作为世界主要清算货币和储备货币地位的美元不断贬值。当美元作为交换价值的度量衡而处于风雨飘摇之际,包括资产价格、货币价格、初级商品价格和居民消费价格等在内的整个国际价格体系不可避免地陷入失衡境地。

  一面是资本逃离债市、股市和房市,资产市场爆跌,美元急剧贬值;一面是石油、粮食、矿产品等基础性商品期货爆涨,并带动现货价格飙升,通货膨胀日益全球化。

  我国是全球初级产品的主要买家,进口依存度较高。例如国内需要的近1/2的石油、逾1/2的铁矿石、2/3的大豆等都依赖于进口。据笔者利用海关统计数据进行测算的结果,尽管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日均水平与去年同期相比升值9.34%,但今年上半年仅原油、成品油、铁矿砂和粮食等四项重点进口商品就因涨价因素合计多支付516亿美元,相当于同期我国货物进口总值增量的一半,从而构成了输入型通货膨胀因素和成本推动型的物价上涨。

  上半年,国内价格的传导效应是十分明显的。在输入型通货膨胀的牵引下,首先是作为基础价格的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上涨11.1%,高于去年同期7.3个百分点。随之,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农产品生产价格分别上涨了7.6%和22.9%,涨幅比去年同期分别高出4.8和14.1个百分点。从而,最终的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和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分别上涨7.5%和7.9%,同比分别高出5.1个和4.7个百分点。

  直接或间接对总要求产生影响

  消费、投资和出口,一般被视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需求因素,俗称“三驾马车”。次贷危机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冲击,正是经由国际收支渠道,通过外部需求减弱、输入型通货膨胀和流动性泛滥诸环节,直接或间接影响我国社会总需求而传导的。

  从外部需求看,美国消费市场因次贷危机深化而走向低迷,我国庞大的外向型经济开始面临外部需求减弱的风险。上半年,我国对外出口增长21.8%,增幅同比回落5.8个百分点。其中,对美出口增长8.9%,回落8.9个百分点;对香港出口增长7.8%,回落16.5个百分点。据笔者测算,仅此两项因素就拖累同期出口增长放缓4.3个百分点。如果考虑到汇率变动因素,上半年出口实际增长可能回落更多。

  从国内需求看,消费和投资增长既受到来自输入型通货膨胀因素的直接冲击,又受到来自因流动性泛滥招致的政策性紧缩的间接影响。

  次贷危机促使投资者加速逃离美元资产,在我国经济依然较快增长的吸引下,国际资本或出于避险目的,或出于套利投机目的,通过各种渠道不断涌入(其中也包括有我国境外资金的回流),导致国内流动性持续膨胀。今年上半年,我国外汇储备较年初净增了2806亿美元,净增额超出2007年同期143亿美元,超出2006年同期1583亿美元。目前,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已达到17.5%的历史最高水平,金融体系流动性膨胀之巨,由此可见一斑。

  面对流动性膨胀和输入型的物价上涨,央行不得不综合运用数量型和价格型工具收紧货币,并放宽人民币汇率波幅。于是,社会总需求的扩张便受到了货币政策从紧的抑制以及来自物价攀升的侵蚀。尽管上半年我国消费与投资的名义需求增速并不低,但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形势并不令人乐观。

  例如,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指标名义增长率达到21.4%的罕见水平,比去年同期整整高出6个百分点,但扣除物价影响后,实际增速只有13.5%,仅高出去年同期1.3个百分点。

  类似情况同样存在于投资领域。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速26.3%,比上年同期略快0.4个百分点。但由于同期投资价格大涨10.0%,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投资增长仅有16.3%,同比下滑6.1个百分点。

  随着出口和实际投资需求双双减弱,而消费需求实际增长又有限,经济增长步伐因而放缓。上半年,我国GDP总量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0.4%,增速较去年同期回落了1.8个百分点。  

  影响就业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开始出现

  次贷危机重创了美国金融业,打击了消费,将美国经济增长抛向了衰退边缘,其7月份失业率达到了2004年3月份以来最高水平———5.7%。那么,次贷危机对我国的就业形势又有何负面影响?

  目前来看,影响主要集中在外向型经济领域,基本上是通过一连串多米诺骨牌效应,造成微观层面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经营困难,迫使不少中小企业关停倒闭来传导的。

  在次贷危机影响下,我国广大外向型企业尤其是中小型加工制造企业面临着严峻的经营形势与生存危机。一是输入型通货膨胀因素带来的生产成本急剧抬升;二是外部需求减弱导致新订单减少;三是从紧货币政策下多次加息造成企业财务管理成本上升以及信贷困难;四是人民币美元汇率不断升值使得企业汇兑风险敞口暴露,利润受到侵蚀;五是低附加值制成品出口在外部需求减弱与人民币升值双重制约下,成本上升风险难以通过涨价向国外转移。

  以上这些因素,再加上国家出于纠正国际收支失衡而采取的诸如调整出口退税、施行新的劳动法、加大节能环保等一系列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举措的影响叠加,造成了近一个时期以来我国东南沿海一带有相当多的中小企业经营难以为继,出现工厂倒闭、工人失业的现象,不少境外投资企业清算撤资。

  这些关停倒闭的企业和工厂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企业,所雇用的基本上是农民工,但囿于统计方法的局限,目前城镇登记失业率指标并不能反映这部分人的失业状况。这是需要我们加以重视的。

  当前我国城镇有剩余劳动力2400万人,能提供的城镇就业岗位仅1200多万个,尚不包括每年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800万富余劳动力。指望那些失业农民工重新回到土地上以缓解城镇就业压力,在当前看来,即非一厢情愿,也是不切实际的。

  金融安全的不确定因素增加

  近一个时期在美国,不断有商业性银行倒闭,房产抵押贷款巨无霸企业———房利美和房地美更是身陷资金困境,表明次贷危机非但没有收束迹象,反有向信用危机、债务危机方向愈演愈烈、不断蔓延之势。

  从国内来看,美国次贷危机在给我国实质经济运行带来负面影响的同时,也通过大规模套利性质的流动性输入给我国资产市场和金融体系带来了冲击,金融系统性风险值得警惕。

  ———股市自去年10月以来下滑至今,跌幅近60%。

  ———房地产市场交易日见萎靡。

  ———外汇市场上,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上半年升值已达6.5%。

  ———受国际市场牵引,国内成品油和农产品期货在波动中大幅上扬。

  ———信贷市场外汇贷款急剧增长,外汇信贷由去年185亿美元存差突变为今年上半年1115亿美元的贷差,汇兑风险有向商业银行系统积聚之虞。

  以上股市、房市、汇市、货币及商品期货五类市场冰火两重天的走势表明,绝不能排除游资套利投机行为的存在,甚至是转战数个市场轮换套利。

  尽管6月末我国外汇储备已高达18088亿美元,但在分析国际清算能力时,我们应考虑到至少来自三个方面的影响因素。

  一是从我国国际投资头寸表来看,2007年末,对外金融净资产为10220亿美元,约占同时点我国储备资产的近2/3。按此比例测算,我国央行可随时动用和有效控制的对外资产大约是1.2万亿美元。

  二是最近发生的美国“两房”危机事件暴露出我国外汇储备高达数千亿美元的债券投资风险。而据境外研究机构分析,我国几大国有商业银行也持有房利美和房地美的债券,合计逾300亿美元。

  三是最新统计表明,我国外债总规模继续上升。截至3月末,我国外债余额为3926亿美元,较上年末上升5%。其中值得关注的是,新增外债的近88%是短期外债,且短债在全部外债余额当中的占比已超过六成。

  山雨欲来风满楼,心欲静而风不止,以上种种迹象反映出金融风险的客观存在。对于金融安全,我们绝不可掉以任何轻心。否则,一旦境外投资者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信心出现动摇,同时美元又强势回升,那么大规模撤资就很有可能发生,中国金融安全乃至整个经济将受到严重威胁。

  虽然目前从总体看,自然灾害与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并没有给中国经济的基本面造成严重创伤,但是,我们宁可将次贷危机的负面影响想得严重一些,不断增强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提高调控的预见性和前瞻性,努力捍卫我们数十年励精图治取得的来之不易的成果。

【编辑:吴金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