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哈尔滨8月17日电(记者呼涛)一度创下“收益率之冠神话”的银行打新股类理财产品近期颇受质疑,一些新近到期产品的实际收益率与预期相差甚远。专业人士提醒,投资此类理财产品的投资者应谨慎权衡收益,并适时调整投资计划。
在去年第四季度和今年第一季度,“打新类”理财产品成为银行理财产品的主流,销量远超同在银行销售的融资信托类、结构性理财产品。在一些银行预期收益7%至20%的宣传口径下,有不少投资者加入“打新”的阵营之中。然而,随着中国股市半年来的大调整,诸多“打新”理财产品收益越来越少。目前,有些产品到期时收益甚至达不到同期储蓄存款。
上海浦发银行高级理财经理、国际金融理财师李智海认为,打新股类理财产品无论收益高低,相关各方是要收取管理费用的,这些费用可达收益的10%甚至30%,有统计显示,前七个月打新股年化收益仅为4.44%,与一年定期存款接近。
有关专业人士认为,投资者投资打新股类理财产品在签署协议时应看清条款中有关“收益率”的说明,不要将预期收益当作实际收益作为选择依据。此外,在波动的市场行情中,对于那些可提前终止的打新理财产品也可以在合适的时机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