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区县(市)  >  慈溪
“静悄悄”地助学,行不
稿源: 慈溪日报  | 2008-08-23 10:47:31

  日前,某报刊登了一则报道:《助学金发放仪式改了惯用方式》,讲的是江北区慈善总会发放助学金,没有聚焦的镜头和任何横幅,不仅好心人隐名,连受助者都作匿名发言,使贫困学子彻底放下了心理包袱。这则报道说出了阿明老早想说,但又怕说过头的心里话:“静悄悄”地助学,行不?

  “某某单位或者某好心人捐款多少,资助贫困学生某某某……”,“这位就是贫困学生某某某,父母双亡全靠八旬祖母照顾,下面请他(她)来谈谈感想……”在报纸、广播和电视中,我们每天都能读到、听到、看到这样的助学新闻,阿明首先感觉到,身边的好心人真是越来越多,社会变得更加温馨而和谐。

  但这样的新闻接触得多了,阿明心中也产生了一个疑问:总是把贫困孩子的隐私彻底公开,万一遇到一些有顾虑的孩子,他们在心理上是否能够承受这样的“曝光”呢?贫困学生也有属于他们自己的隐私权,不分对象地把家庭和个人情况公之与众,是否已经征求过他们本人的意见呢?在帮困助学的实践中,曾经有一些贫苦学生,因怕“被人取笑或小看”,而不愿接受捐助的事例,值得有关部门和好心人深思。

  社会需要无私助人的好心人,贫困学子也要增强面对挫折的勇气。但是,为了把好事真正做好,更好地把爱心传递出去,大张旗鼓宣传受助者的形式,也的确需要做些改进。我们要尽可能地顾及到贫困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毕竟他们大多还处于身心成长期,已经遭受到了家庭和生活的不幸,不能再受到哪怕是无意的外界干扰和心理委屈。

  总之,要多倡导“做好事不留名”。相关媒体的报道也要适可而止,尊重好心人和受助者的隐私权。对那些做了一点好事就主动请记者,出了一点钱就老想见报上电视,把受助对象隐私叫得“满天响”的单位,阿明虽然对你们的好心表示敬佩,但还是忍不住地想说上一句:“静悄悄”地助学,行不?

【编辑:朱慧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