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全明夫妇在他们宽敞的住房里讲述30年来的家庭故事。龚国荣/摄
戴全明一家很喜欢作总结,一家四口日前评出了改革开放30年家庭十大变化,其中,“在宁波九次搬家搬进105平方米商品房”名列第一。
昨天,记者来到戴全明在宁波高新区的家,105平方米的房子里最显眼的是一台液晶电视。“这房子是2006年买的,我1993年来到宁波,先后搬过9次家,第一个住处只有8平方米,住了3个人,旧自行车是唯一的家当……”坐在自家宽敞的客厅里,戴全明讲起了自家30年来的十大变化,讲起了15年来他们在宁波的九次搬家史,讲起了他如何从一个连面条都吃不起的农民工变成一个防水工程公司的经理、一个区里的人大代表,讲起了妻子如何从一个不敢出远门的人变成江东区的“美丽妈妈”,讲起了两个孩子如何到丽水上大学、到杭州上高中……
1993:他承诺五年内漏水免费维修
1961年,戴全明出生于河南省平舆县庙湾镇代关庙村,家中有兄弟五人,他是最小的一个。他6岁那年,父亲去世了,五兄弟和会做裁缝活的母亲相依为命,家里很清贫,经常是一大堆红薯或者玉米面馒头就可以当全家人的一顿饭。
初中毕业后,戴全明上了不用交学费的卫校,可一年没上完,就因支付不起生活费而回家务农。1981年,20岁的他跟着同乡远赴山西打工,算得上是中国第一代农民工了。在山西,他做过煤矿电工、修过柏油马路,之后又辗转到过陕西、湖南、湖北等地。打工期间,他学了一门做建筑防水工程的手艺。
1993年,戴全明背着行李和做防水工程的工具箱来到宁波。下火车后,他住进人民路上的一家小旅馆,为了省钱,第二天改住孔浦一家更小的旅馆。到了第三天,他连这家8元一晚的小旅馆也住不起了,就和两名同乡一起在江东区明楼街道租了一间8平方米的小屋子,每月租金90元。
“那时候,宁波刚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建筑工地上一派火热。我心里暗喜,宁波有这么多建筑工地,还愁找不到防水的活儿?”戴全明这样描述着自己刚到宁波时的兴奋心情。但在当时,宁波人对外来务工人员还不是很信任,戴全明很难揽到活,经常没事干,最穷的时候连买面条的钱都没有。
在一个饥肠辘辘的午后,戴全明决定抛弃羞涩,骑着一辆买来的破自行车到一些旧房区,一户户敲门自荐,告诉人家,如果要修房就找他,他保证5年不漏水。有一次,他得知明楼街道林家社区居委会的房子漏水,就主动上门维修,并拍着胸口保证:5年内如果发生漏水,全部免费维修。居委会的房子果然修得很好,消息传开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找戴全明修房子。凭着精湛的技术、贴心的服务,戴全明很快在宁波站稳了脚跟,一年后,他把妻子和一儿一女都接到宁波居住,还开始雇起了小工。
1995:工程队名字代表着两个故乡
1995年,戴全明组建了一个工程队——禹明工程队,雇了20多个工人。“禹”代表着他父辈生活过的河南禹州,他一直将禹州视为自己的故乡,“明”则代表宁波古代的称呼明州,他将宁波视为第二故乡。同时,“禹”又代表着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戴全明希望自己能成为宁波的大禹,“明”又代表着他在宁波这座城市感受到的文明。说到“禹明”这个名字的由来,戴全明滔滔不绝。说起自己对工程队的管理,他更是感到自豪。
一开始,戴全明给工人包吃包住,工人无论劳动量多少,都拿一样的工资,于是,很多人开始消极怠工。戴全明决定进行一场改革。他将工程队分成几个小分组,每组都有一个组长,提前完成任务的组可以加工资,没有按时完成任务的组则减工资。很快,工程队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虽然当上了老板,可由于儿女要读书,老家的父母要供养,戴全明的经济一直很紧张,企业也做不大,一些大单位还是不信任他。在这种情况下,他再次用诚信赢得了客户的信任。有一次,他购买防水材料时钱不够,建筑材料店老板就让他先把东西拿去,所欠的600元钱过几天再还。戴全明在约定还款的当天,从他租住的明楼街道来到位于人民路和环城北路交叉口的建筑材料商店时,已是晚上8点多,店门已关了。他敲开门时,店老板很惊讶。从此以后,戴全明再来这个店里买东西,不仅价格便宜,有钱没钱随时都可以提货,店老板还成了他的义务宣传员,戴全明的客户也越来越多。现在,宁波许多大单位都是戴全明的客户。他自己也不断学习,现在已经获得国家高级防水工证书。
2007:他当选江东区人大代表
戴全明每天在楼顶铺油毡,挣的都是辛苦钱,但他却多次捐款,加起来有好几万元了。2006年,戴全明和其他9位外来农民工一起入选“浙江省最感动你的民工”。
2007年1月,戴全明当选为江东区第九届人大代表。其实,他的参政之路还可以追溯到更早,在2006年2月,他就作为外来务工人员的代表列席了市人代会。“我最自豪的是,2006年列席市人代会时提的11条建议,现在有8条变成了现实。”戴全明从一个专门放各种参政资料的包里拿出了一个本子,将11条建议指给记者看。这11条建议中包括:强制用人单位给农民工办理医保,建立农民工与本地工人同工同酬制度,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免交借读费等。“这是社会进步的结果,但这里面也有我的一份力量……”戴全明自豪地说。
2007年1月,在江东区人代会上,戴全明提出了“加强市容整治的建议”的议案,他在议案中指出,宁波不少新建楼房外墙渗水,修补后补上部分的颜色和原来房屋颜色不相吻合,成为城市的“特大牛皮癣”,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容市貌。同年5月,江东区物业办及时联系相关的物业公司,督促物业管理企业对管辖小区一一进行排查,发现有几个小区确实存在房屋“特大牛皮癣”现象。随后不久,江东区物业办及时作出整改,并对戴全明的议案作出回复。
2008:妻子成为江东区“美丽妈妈”
戴全明的妻子李景是一名家庭主妇,在来宁波之前,她连远门都不敢出。两个孩子来到宁波后就近入学,学校减免了一半的学费,老师还常常上门来给孩子补课。面对宁波人的无私帮助,李景很感动,她也经常做一些善事。
2006年以前,戴全明一家租住在城乡接合部,左邻右舍都是外来务工人员。李景经常将自己蒸的馒头、包的水饺送给大家吃,每到春节或是中秋节,周围的外来务工人员都会聚到戴全明家,吃李景包的水饺。此外,李景还经常帮社区工作人员打扫路面。
2003年,戴全明听说社区要进行“慈善一日捐”活动,就把原来准备买手机的1000元钱捐了出去。回家后,他把此事告诉了李景,李景说:“我们都是贫苦出身的人,应该帮助比我们生活更困难的人。”她又拿出2000元钱让丈夫去捐。
2008年3月8日,江东区妇联和江东区人口计生局联合主办的第四届“美丽妈妈”评选揭晓,李景榜上有名,不仅因为她将两个孩子都培养得很好(儿子戴冠冕去年考上了丽水的一所大学,读的是园林设计专业,女儿戴媛媛在杭州读高中),还因为她有一颗美丽的心灵。
相关链接
据宁波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2007年底统计,全宁波市现有外来劳动力330万人,占全市企业员工总数的56%。
2007年下半年,宁波市在全国率先推出了优秀外来务工人员落户、免除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学杂费等20多项优惠政策。2008年1月1日起,全市外来务工人员不花一分钱即可享受工伤、大病医疗、养老、失业和生育等五项保险。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服务管理的一系列创新举措引起了全国关注。去年11月下旬,国务院专门组织调研组来甬进行专题调研,称赞宁波市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做法在全国具有示范意义。 (记者 杨静雅 实习生 杨江 陆璟璟 董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