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以来,由于国内外诸种因素影响,中国的制造业“变贵”了。尤其到了2008年,生产资料价格及消费资料价格持续上涨,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融资成本上升……使制造业企业经营成本大幅增加,珠三角、长三角地区数量不少的小企业陷于经营困难甚至停产倒闭,这是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繁荣和财富增长,是以有效率的企业为基础的。中国经过30年改革开放,中小企业已构成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2007年,中小企业创造的GDP占全国的60%,缴纳税金占50%;中小企业的发明专利占66%,研发产品占82%;吸纳了75%的城镇人口就业,同时为75%向城镇转移的农村劳动力提供就业。
然而,中国企业的数量大大少于国际一般水平。中国每千人拥有企业,一说为2.6个(国家统计局数据),一说为7个(国家工商总局数据),远少于发达国家每千人50个左右的平均水平和发展中国家每千人20-30个的平均水平。企业数量少,直接限制经济的就业容量,限制居民收入增长;而创业难、经营难、融资渠道狭小,又使大量企业陷于困境,甚至退出市场。面对这样一种国民经济格局,要改善民生还是有障碍的。所以,政府部门应当也正在从政策层面和制度层面实施一些针对性措施,给小企业创造“便宜”的经营环境和经营条件,支持企业增强竞争力和提升效率。
——实施结构性税收优惠政策,对冲劳动力成本上升压力。
小企业经营成本上升压力最大的一块是劳动力成本。据测算,中国制造业工人的工资成本年平均上升10%左右,加上人民币汇率以每年10%的速率升值,再加上8%左右的通胀预期,使中国的劳动力价值在这两年上升了25%以上。这些还只是市场因素,如加上政策变动等非市场因素(如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劳动力成本增加的预期更高(据调研,在上海市郊,新劳动合同法实施后企业承担的社会保障成本上升20-25%)。
对于劳动密集型的小企业而言,单靠自身力量很难消化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压力。为此,政府可以在一定范围、一定期限、一定条件之内对小企业实施减税或退税政策,对冲小企业增加的劳动力成本,稳定它们的经营,扶持它们成长。这种税收优惠政策应该有较强的区域性和结构性,以求较好的实施效果。
——构建小企业信贷财政体系,解决小企业融资困难。
信贷财政体系,国际上多运用于农业,中国也正在对农业贷款财政体系做可行性研究。省级政府可以就构建小企业信贷财政体系开展创新,根本解决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小企业信贷风险较高,商业银行自然要规避风险。但如果缺少融资渠道,小企业就不能正常运行。所以,政府应该以财政手段介入,利用财政工具激活小企业信贷。2008年5月,中国银监会与中国人民银行联合下发《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并首先在浙江省进行小额贷款公司的试点。上海可借此契机,创新构建地方性小企业信贷财政体系。这一体系的基本运作机制是,政府在年度财政预算中列入贴息资金;分管部门统一下拨贴息资金额度给小额贷款公司;小额贷款公司根据贴息额度按比例向小企业发放无担保贷款;分管部门根据小额贷款公司实际发放的贷款额度支付贷款补贴。同时要建立应对贷款风险的标准化控制机制,对风险进行控制和处理。另一个近期的可行性措施是减免小企业贷款担保管理费,尽可能减少它们的融资成本。
——建设中小企业海外采购电子商务平台,降低原材料采购成本。
工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是小企业面临的又一困境,而且世界范围内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是持续性的。为了减少交易环节,降低交易成本,可以由工商联、行业协会等机构为主,联合网络运营商,开发建设全市统一的小企业海外采购电子商务平台。小企业可通过这一平台直接从海外市场采购原材料,也可以直接销售产品。这样既可以降低采购和销售成本,也积累了国际贸易的经验,使企业逐渐具有国际性。
总之,政府的职能及公共财政支出都需要对支持小企业有所倾斜。支持小企业提升竞争力及效率,这是重要的富民强国之策。(赵晓雷/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所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