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美联储公布了8月5日决策例会的会议记录。不过,从这份决议透露出来的多重信息反映出美联储明显的矛盾心态:一方面,美联储以10比1的投票通过决议,连续第二次将联邦基准利率维持在2%不变,同时也指出,近期能源和初级商品价格下降会导致通胀在接下来几个季度回落;另一方面,却又高调声明下一步可能采取升息措施。由于这份记录折射出未来几个月美联储的政策动向,并将影响各国央行的政策判断,因而格外引人关注。
关注美联储升息,是因为其所包含的政策涵义丰富,关系到全球经济和中国经济前景:特别是以下三个方面:其一,美国经济是否会就此陷入“滞胀”?其二,这对美元未来走势影响如何?其三,美元资产吸引力是否会发生变化?目前,世界各国几乎同时都面临经济下行和通胀阴影双重威胁,尤其是美联储和欧洲央行,在货币政策上做出任何调整都给自身带来风险,往往是先动一步者要付出更大勇气。
假设美国率先提升利息,对其而言,有利结果首先是通胀上升势头可能受到一定遏制——根据美国劳工部的数据,7月份美国整体通胀率已高达5.6%,为1991年1月以来最高水平;其次是美元资产的吸引力将进一步提高,这对于吸引新兴市场国家资本流入,缓解其流动性不足的矛盾有所帮助。而不利影响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利率提高对消费和投资的抑制作用,二是美元汇率走强对美国出口造成致命性打击。2006年以来,弱势美元带来的出口扩张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2008年一季度,在美国微弱的0.9%的GDP增长中,出口竟占到90%;而二季度1.9%的增长中,出口增长和进口下降合计贡献了1.4%。
对欧元区而言,目前也面临4%以上的高通胀,这对于历史上遭受过恶性通货膨胀的德国等国是不可容忍的。鉴于德国的传统影响力,自1997年欧洲理事会通过《稳定与增长公约》以来,欧洲央行及其单一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就被牢牢锁定为保持物价稳定。所谓“物价稳定”,根据欧洲央行的定义,就是要使“欧元区消费物价调整指数(HICP)年增长率低于2%”。欧洲央行7月初已将利率提到4.25%,并且数年来一直承受着欧元走强甚至是严重高估的压力,这对欧元区疲弱的经济,特别是出口影响明显。如果此次美国能够率先提升利息,进一步巩固美元对欧元的强势地位,可使欧元区避免通过降息手段刺激出口和经济的缓慢回升,因为降息带来通胀上升的风险实在太大。
而美国一旦升息,对中国的影响同样不能低估:首先,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会大大降低;其次,中国的货币政策将获得更大空间,无论是年内下调准备金率,还是为继续抑制未来可能上涨的通胀而提升利率,最后,大量热钱将回流美国金融市场以寻求更高回报。
不过,从目前国际油价和粮价双双大幅回落的情况看,对美联储而言,在次贷危机后续影响并未完全显现的十字路口,仓促选择升息并非一个理性的策略。事实上,美联储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一点,8月5日的会议记录中同时写明,“加息的时机和幅度取决于美国经济和金融形势的演变。”也就是说,如果今后还有新的“两房”、雷曼兄弟不断涌现的话,升息的可能性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因此,笔者个人对美联储年内升息可能性的判断是:第一,升息的可能性不大,对于美联储而言,刺激经济仍是优先考虑;第二,即便升息,也是象征性的,不超过25个基点,而且主要是弥补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的缺口,不会引发市场过度的反应。不过,这决不意味着中国货币当局可以就此高枕无忧,而应保持密切关注,针对最新情况及时做出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