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3∶1和9646元,一个是去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一个是两者之间的绝对差额。这两个数字属改革开放以来的“最大”。
昨天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上,农业部部长孙政才受国务院委托,做《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稳定增收情况的报告》(下称《报告》)时指出,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实现了1985年的最高增幅,但这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大的一年。
“两最”之矛盾
据《报告》,2004~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量,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连续4年每年超300元;扣除价格因素,增幅实现了1985年以来首次连续4年每年超6%。
但同时,2007年全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扩大到了3.33∶1,绝对差距达到9646元。
这组矛盾突出反映了目前我国农民的增收困境。“近年来,虽然农民收入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态势,但农民增收的基础仍比较薄弱,增收的渠道仍比较缺乏,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孙政才说。
孙政才在《报告》中指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根本原因,是农民收入基数低,同时受现有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影响,农民收入的增速低于国民经济和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速。
“从未来看,这种状况得到根本改善还需经过长期努力,需从多方面采取措施遏制城乡收入差距继续扩大。”他说。
昨天,有会议组成人员在审议国务院相关报告时表示,2007年我国的“三农”支出增长力度还不够,“去年政府财政收入的增速是32.4%,财政支出增速是23.2%,而‘三农’支出只增长23%,也就是说,国家在‘三农’上的支出还没达到平均水平。”
农业生产效益连降
孙政才昨天称,农业生产比较效益持续下降影响了农民增收,细究其根源在于“受国际原油等原料价格上涨的影响,我国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近几年大幅上涨”。
据《报告》,2004~2007年,全国稻谷、小麦、玉米三种粮食平均每亩总成本从395.5元增至481.1元,增长21.6%,亩均净利润从196.5元下至185.2元,下降5.8%。按目前价格测算,今年因农资价格上涨,农民种粮亩均支出比上年增加近60元。受饲料价格大幅上涨等因素影响,养殖业的成本也持续增加。
“另一方面,在确保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前提下,完全理顺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价格仍需一个较长的过程。”孙政才说。
昨天的会议上,有会议组成员在审议《国务院关于今年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时表示,近几年粮食连续丰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但由于农资价格上涨过快,种粮农民效益并不高。
另有委员表示,农村金融支持的力度不够,农民贷款的问题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此外,农村劳动力转移导致一些农村出现空心化。他们建议,对于这些以及土地流转、土地征用制度、粮价等问题,要系统考虑,再采取更有力的措施。
委员:提高粮价利国利农民
孙政才表示,由于农民增收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今年农民收入要在去年基数较高、增速较快的基础上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难度很大。”
由此,他指出了今年农民增收方面的工作打算,包括强化农业科技和服务体系、加强和改善农产品市场调控、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等,“积极推进农业投入法立法有关工作,构建支农资金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
同时,国家将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努力增加农民的劳务收入,加快解决农民工工伤、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问题,引导农村劳动力平稳有序转移。
此外,农业部将推进的工作还包括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以增加农民的土地收益和财产性收入,推进征地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征地补偿机制和安置办法,完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
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李登海在审议相关报告时表示,农民自己可以选择种植什么作物,而种一亩的花生收入等于种5亩小麦的收入,因此政府应该适时、适度上调粮价,以保护和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否则势必影响国家的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