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区县(市)  >  宁海
贝跃东讲述供销社浴火重生故事
稿源: 宁海新闻网  | 2008-09-01 11:12:08

  宁海新闻网讯 县供销联社主任贝跃东今年50岁,从小伙子到现在,他一直在供销系统摸爬滚打,曾担任县蔬菜公司经理、县供销联社副主任,在县供销联社主任这个位置,也已干了10年,亲身经历了供销社从红火、困顿再到浴火重生的发展历程。

  昨日,记者走进县供销联社,听贝跃东讲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发生的故事。

  火红的年代

  解放后,国家制定了“供销合作社章程”,明确供销社的地位和作用,其办社宗旨定为为农服务,一个政府发动、群众投资办社的热潮由是掀起。至1956年底,基层社发展到10个,下设门市部70个,分销处35个,购销站7个,全县供销系统职工442人。

  改革开放前,在计划经济的框架下,由于处在“短缺经济”的特殊时期,又承担了农村商品流通的政府职能,供销社进入“火红的年代”:举凡农村从生产领域的化肥、农药、农具等农资起,到生活上的吃、穿、住、用,无一不是供销社包打天下。大至棉花、柑桔、茶叶等重要农副产品,小至棕绷、缸甏、碗筷等日用杂品的采购、销售,亦由供销社承担。供销社的服务经营额,曾占到全县农业经济份额的90%以上!

  故事一:“当时,许多农产品都由供销社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面服务,并由供销社统购统销。”贝跃东回忆他在县土产公司、副食品公司时说:那个年代,买毛竹要批条,多少用毛竹做脚手架的泥水包头、建筑公司排着队等批条啊!1972年,我们收购鲜桔71.3吨,全部凭票供应,许多人挽亲托眷也弄不到一张桔票。

  故事二:有一个在黄坛区工作的政府工作人员,想方设法要调到“吃香”的供销系统,一直奔了3年,最后才如愿以偿调到黄坛供销社,许多人羡慕他的“路道”和能力。

  1978年及稍后,国合商业分家,供销社明确为集体所有制性质,入股社员增至105495户,股金304110元;计有生资、土产、特产、茶叶、工业品、副食品、储运综合等专业公司8个,并在宁波设经理部;基层社发展到11个,分社42个;商业职工2018人,商品零售额占全县的27.60%!起到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历史作用。

  艰难时世

  时光流逝到上世纪80年代,曾经“吃香”的供销社走到了改革的风口浪尖:一是计划经济格局被打破,国家“统购统销”的商品,逐年压缩,二是国家、集体、个人的商业网点纷纷抢占农村这个供销社的“传统势力范围”,供销社开始了“艰难时世”。

  故事三:1979年,我县供销社收购鲜桔3510.6吨,除县内鲜桔供应和加工罐头外,尚能调出2200吨,供销社也获得了丰厚的利润。1980年,“统购”政策改为“购六留四”,收购量减少到1619.15吨,大量柑桔直接流向外地。1984年,乡镇办罐头厂兴起,当年进厂加工鲜桔4653吨,供销社仅收购284.35吨。到1985年,柑桔购销全面放开,供销社在这一块不但产生不了利润,反而要负担机构和人员的开销!

  到1998年,县供销联社下属的一些单位出现资不抵债。在接下去进行的“转制”中,46家转制单位中,有15家连县政府规定的每工龄年709元的安置费都拿不到。上文提到的那个想方设法调到黄坛供销社的人,最后是减半拿到安置费下岗,他不住地摇头叹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想不到形势变得这么快!

  故事四:“那段时间,我是县供销联社的副书记、副主任,每天疲于应付。”贝跃东陷入了沉重的回忆:在西店供销社搞转制时,工作组的饭桌曾被职工掀翻;在梅林供销社,工作一直做到夜里12点,职工才平静下来,我们才吃上夜饭……平时工作上的矛盾,各人利益上的调整,都在这时候集中爆发出来啦!

  不但宁海情况是这样,兄弟县市也差不多。象山县供销联社在一次全市供销系统会议上,有人就悲观地说:这是最后的晚餐啦!

  到2000年,县供销联社全面完成脱胎换骨的转制任务,全系统原有的4357人,只剩下参股者近1000人;全系统原有的账面资产1.5亿元,经过职工安置费补偿兑现、坏账呆账处理及银行还贷等,已处于零资产状态。

  发展是硬道理

  “其实,还在搞转制时,我们就有一个想法:任何改革都是手段,最终发展才是目的!”贝跃东话锋一转:那时,我们就设法,让一部分人腾出手来搞开发。当然,困难是够大的。有人就说,现在供销社一穷二白,没有资金,怎么搞开发?其实,只要项目好,没有资金会聚拢资金。改革有阵痛,改革也是机遇。关键是要及早抢抓机遇,许多事实证明,不领先一步,后来的日子会越来越难过,发展会更加困难。

  故事五:宁海是模具之乡,全县有模具企业2500多家,其中有相对规模企业500多家,模具制作相关企业2000多家,还有在城区街头巷尾星罗棋布的300多个小作坊式的模具加工点。这些模具企业零敲碎打、各自为战,既体现不出整体优势,也缺乏提升平台,密布在街头巷尾的模具作坊,给环境也造成了污染。2001年,县供销联社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通过深入调研和科学论证,在缺乏资金和经验的情况下,敢冒敢闯,大胆尝试,创建模具城。经过几年努力和滚动式发展,模具城已建成标准式厂房33万平方米,交易用户1.7万平方米,综合大楼6500平方米,总投资4.2亿元。目前模具城年产值已近10亿元。我县分别被授予“中国模具生产基地”、“中国模具产业基地”称号,模具城也被授予“中国(宁海)模具城”。

  模具城的建成,是县供销联社转变职能,提供服务平台的成功尝试。现在一个模具城的就业者,就达5000人,超过了县供销联社全盛时期的职工总数!

  尝到了甜头的县供销联社,连连打出了一系列漂亮的组合拳:建成国家认证的模具检测中心;开展校企合作,引进我县第一所大学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创建宁海名特优产品购物中心;重组了再生资源公司;新建了华正信息公司;建办专业合作社和村级综合服务社;积极发展优质农产品基地……

  故事六:县供销联社如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今年,已从2000年的零资产,增长到总资产2.2亿元,单位被评为全国供销系统先进集体,贝跃东并被评为全国供销系统先进个人。两项全国先进授予同一家供销社,全省独一无二!

  最后,贝跃东告诉记者:有才干就有财富,有作为就有地位。当然,宁海供销联社在成为供销系统一面旗帜的同时,即使到现在,也面临着许多困难,但我们牢记一条:发展是硬道理!(记者 王方)

【编辑:吴金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