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适合做转移的内陆地区,台企联会集体去和当地政府谈相应的优惠政策和价格,让台商没有后顾之忧。而这种抱团式的转移,洪玺曜称,一是为了让当地真正重视台商,二是形成相关的产业链
8月26日、27日,率台商代表团到河南进行经贸考察,8月28日参加国台办在北京举办的2008台商座谈会,8月29日在江西上饶考察投资环境,8月30日、31日,在江西德兴考察城建、旅游项目??这真是让张汉文繁忙的一周。
他是全国台湾同胞投资企业联谊会(下称“台企联”)的会长,这个8月末的日程安排,让他着实有些够呛。
自2007年台企联成立至今,张汉文就四处游走,他要为台商加工贸易企业寻找到更好的投资场所,并以群体转移来争取最好的优惠待遇。
在考察中,张汉文表示,低廉的地价、充沛的人力资源、方便的物流,当地是否有很好的产业链,当地政府提供的优惠政策是否具有持续性,都是其考虑的因素。
“帮助企业转型升级是台企联目前的重点工作,我们最关心的是中小企业,它们自己实现转型升级的难度很大,所以要组织起来。”在张汉文眼中,“抱团”才是大陆台企一起熬过目前有些吃紧的形势的有效办法。
台商吃紧
2008年,对于很多企业来说,都遭遇了或者正在遭遇着困难的时光。
唯君电子(昆山)有限公司董事长,也是昆山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会长的苏来得,从1998年就来到昆山投资办厂。他也遇到了企业发展的一个重大考验:往常从6月份开始的销售旺季并未如期而至,现在的月销售额只有1200多万元,比旺季的1800多万元骤减了1/3,对一个中小台资企业来说,多少有些感受到了“冬天”的气息。
8月28日,台湾电机电子工业同业公会公布的《2008年中国大陆地区投资环境与风险调查》报告显示,对于台商而言,中国大陆投资环境力今年首次出现下降,且投资风险度同时上升。越南也首次被列入台商未来布局十大热门地区。而“中小企业结合、加工贸易形态、劳动密集导向、传统制造思维”四合一的台商,将面临升级转型和图存的压力。
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客座教授石齐平分析称,这些企业受到小、中、大三重形势的影响。小的形势是指地区性的形势变化??土地、劳工和环保成本的上升;中等层面的形势是指2005年以来,人民币屡次升值,企业出口退税率下降和从紧的货币政策使企业融资困难;大的形势是指美国金融领域的次贷危机蔓延到实体经济领域,美元贬值导致以石油为代表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
而在大陆台商主要聚集地之一的东莞,相当部分台企是从事传统行业加工贸易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因此受影响较为明显。东莞市台商协会会长叶春荣日前在接受《东莞日报》采访时就称,在东莞的6300多家台企当中,倒闭或者迁移的估计将在300家左右。
台北经营管理研究院基金会董事长陈明璋,今年年初在江苏、浙江、上海以及福建、广东等地进行调研,发现被调研的企业当中,目前超过两成的台资企业已经转移到了越南、柬埔寨等地,一成到一成五的企业将回台湾发展,超过三成的企业将转移到大陆的内陆地区。
事实上,对于目前所面临的境况,包括苏来得和张汉文在内的大陆台商并不陌生,20年前在台湾他们就经历过。陈明璋介绍说,1986年新台币开始升值,台湾岛内环保压力又很大,土地紧张、劳动力价格上涨,于是东南亚成为台湾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以降低生产成本为目的的对外投资的主要地区。但不到5年,当地也出现了类似问题。随着大陆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大量台湾企业在上世纪90年代又开始转移到了大陆。
而这一次,似乎更多的企业认识到,转移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叶春荣表示,企业即便是搬迁到中西部,同样还要受到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等的影响。而如果不能在13亿人口的中国找到市场,自然也不能在8000万人口的越南找到更好的发展。而统一、康师傅的大获成功,也向台湾企业表明了大陆内销市场的灿烂前景。
不能简单关停,不能简单撤离,企业剩下的选择,就是转型升级。陈明璋在调研结果中还发现九成的台商都有转型升级的压力。“我问一个台商,如果不转型,还能存活几年,他的回答是2年。”陈明璋说,目前已积极进行转型升级者占67%。
调研中还发现,大陆台商需要协助转型升级的方向,依次是培养转型人才、经营模式创新、知识管理、创建品牌、顾问辅导、策略辅导。
“智囊”献策
台企联显然想在这其中发挥积极的推进作用。张汉文表示,台企联已经有了详细的规划和思路,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征求台商的意见,然后加以落实。
台企联副秘书长洪玺曜表示,台企联近日已成立“台资企业转型升级功能委员会”,由亚洲最大木制家具生产商、香港上市公司顺诚控股主席,也是台企联常务副会长郭山辉担任总召集人,叶春荣担任执行副召集人。委员会成员以东南沿海加工贸易型企业为主,其他有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的企业为辅,协助解决台商发展中的困难,研究企业在转型升级中遇到的问题,具体有效地帮助台企渡过难关。
“郭山辉在家具行业的外销做得非常好,但是因为加工贸易政策的调整,企业发展遇到了很大问题,所以最了解问题出在哪里。”在洪玺曜看来,选择郭山辉成为总召集人,是很有针对性的。
据了解,该功能委员会分为升级、转型和转移三个区块,每个区块有相应的项目小组负责推进。洪玺曜日前在接受《中国联合商报》采访时表示,台企联规划的转型方案分为两个层面。一是产业升级转型,包括市场方面的转型,也即从外销为主转向内销,创造自有品牌;也包括企业内部的管理转型,让企业效率更高,产生更高效能,管理更精细化等。二是产业转移,分为地域转移和行业转移。
与此同时,台企联还要把台商分成6个行业协调转型,根据不同行业,逐步了解企业和区域需求、建立企业与政府间的桥梁、帮助企业解决资金链等,以协助台商成功转型。“6个行业中我们初定的有制鞋、家具、一般的成衣,具体还在跟当地的台商协会协商,希望能规划成6个行业区块推进。”洪玺曜说。
根据升级、转型和转移三个区块的不同要求,洪玺曜表示,台企联会组织安排不同的推进措施。比如升级方面可能会较多注重于通过论坛和讲座的形式,加强企业内部的管理和员工的教育。
转型方面,本月19日台企联将在四川成都举办“2008两岸企业创新论坛”,论坛的主题是“企业转型、升级、转移与西部开发”。洪玺曜表示,中国发明协会、台湾工商建研会等组织都会参加,目的就是希望企业能提升技术水平。
“我们要求各地台商协会都开展类似的论坛和辅导讲座,也要求台湾‘电电公会’在东莞设立联络处,并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教育培训、信息咨询等服务。”张汉文说。据了解,该公会从7月中旬至8月上旬派遣多位专家对东莞市64家台资企业进行一对一上门辅导,协助企业解决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等问题。这项辅导计划,共涉及大陆120家台商企业。
另外,由于台湾和电子、电机有关的企业,大部分都是“电电公会”的会员,因此“电电公会”有望在东莞企业的升级中发挥穿针引线的作用。该公会现有会员厂商4600余家,覆盖信息、通讯、半导体、光电、电子零组件等20多种产业,其每年产业产值及出口值分别约占台湾总产值及总出口值的50%。
“抱团”转移
而对于产业转移,张汉文称,台企联规划设立五六个台商集中转移区,然后把合适的企业转移到合适的区域,先帮助加工贸易企业解决问题,再帮助转做内销的企业。目前张汉文已经考察过的,包括广西南宁、湖北武汉、河南郑州一带、江西、湖南、黑龙江等地。“这些地方,有的是适合劳动密集型企业,有的是适合高科技企业,有的是适合发展内销市场的企业。”
洪玺曜表示,对于适合做转移的内陆地区,台企联会集体去和当地政府谈相应的优惠政策和价格,让台商没有后顾之忧。而这种抱团式的转移,洪玺曜称,一是为了让当地真正重视台商,二是形成相关的产业链。
对中西部那些急切希望引进台资企业的地方政府来说,大量台商的抱团转移确实是一个巨大的诱惑。张汉文坦言,各地在争夺台资企业中的竞争非常激烈。在张汉文所到之处,基本上都会有各地政府“拼命”向其推销当地的优势。让他很满意的是,这种竞争帮助他在和地方政府谈判中争取到了更多的优惠政策。据了解,河南省即将出台《关于加快承接加工贸易梯度转移的意见》,引进出口型加工贸易台资企业将成为河南下一步招商引资的工作重点。
“如果企业单独转移,可能拿不到这么优惠的条件。”张汉文说。洪玺曜也表示,之前一些单独转移的企业,往往会面临转移地政策变动或者人事变动而导致的困难。
截至目前,集中转移区尚未最终确定,张汉文称,结果需要企业自己去考量,而要进入什么样的区域,也要由企业根据自己的产业发展目标选择,台企联不会指定。
事实上,不仅是台企联,其下所属的大陆各地台商协会,也都在努力推动台商集体行动,以抱团的方式应对目前形势。比如今年6月份深圳市台商协会与秦皇岛市海港区签订“深圳台资企业南资北移运行方案”,并且在投资方向、鼓励发展行业以及投资政策等方面都作出详细的规定。
同时,为了协助台商打开内销市场,东莞市台商协会决定建立自有渠道品牌,在东莞成立大卖场和物流中心,如果模式可行,将推向全国经营。叶春荣认为,以前,台商产品上柜费很高,交给大卖场的企业都不赚钱。如果有自己产品的大卖场,既可以当供应商,又可以当股东,投资减少,利润就会增加。据悉,该协会已商请台湾顾问机构“中国生产力中心”大卖场专业负责人撰写可行性经营策划,该方案当前已在评估之中。
洪玺曜表示,关于台湾企业内销的渠道,可能会建造直接的连锁,也可能会借助台商已经在大陆建设好的渠道,包括百货店、大卖场、百脑汇等等,这些都是可行的。而渠道铺设所需的资金以及具体组织问题,洪玺曜表示目前正在规划中,一经成熟就会逐个推出。
不过,陈明璋表示,台企联和台商协会所做的一系列工作会帮助台商实现大环境的改善,但是真正的企业转型升级发展,还是要依靠企业一点点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