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上半年,广东人身险保费收入大增92.63%,增幅远超江苏省的47.48%、上海市的56.56%和深圳的57.2%,其中,万能、分红等银保产品贡献率在70%以上,这引起了保险专家郝演苏的关注,他在对广东进行实地调研后发布了超百亿热钱进入广东保险业的结论,一石激起千层浪,“热钱门”惊动了整个保险界。
广东保监局9月4日下午紧急召开新闻发布会对此回应,表示这些增加的保费收入并非热钱。
近3年来,汹涌而入的国际热钱在诸多领域兴风做浪,房地产、资本市场乃至银行金融系统,都留下他们的痕迹。进入今年以来,资本市场以及房地产市场的持续低迷,热钱在寻找新的套利避风港,保险市场能否在热钱面前独善其身,是高歌猛进的保险业面临的深层次问题。
粤保监局紧急说话
9月4日下午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专门针对“热钱涌入广东保险市场”做出回应。
广东保监局新闻发言人、信息统计处处长杨燕歌女士表示,广东保监局对于热钱问题高度重视,组织动员全体保监系统干部对这一问题展开了调研。杨燕歌认为,2008年广东人身险市场的快速发展既是2004年以来发展态势的延续,又有着其本身的特别原因:受资本市场持续低迷影响,很多资金进入保险市场寻求避险渠道;广东市场上消费者的风险与保险意识增强;新增的省级分公司主体数量的迅速增长和保险公司本身的市场发展战略重心加速保险上半年增长;银行推销保险业务的力度增强。
但杨燕歌指出,根据广东保监局的调研结果,这些增加的保费收入并非热钱,这部分保费不符合热钱的特征:投资型保险产品进出都会产生较高的成本,而投保、核保到出具保单都需要一定的时间,难以满足热钱快进快出的要求;其二是目前市场上万能、分红、投连等产品在设计上具有天然长期性,进出时较高的手续费和管理费成本,以及短期内退保较大的成本使得进入的资金必须要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和有较高的收益才能收回这些成本,在短期收益上无法满足热钱的快速逐利需求。此外,购买保险的外籍人士的具体情况表明其并不具备投资性,在东莞、中山、珠海三地,2008年1至8月,外籍投保人士(含中国香港、澳门和境外其他国家和地区)共6991人,保费收入8.3亿,占同期人身保险保费收入的8.33%,人均保费11.9万元。这些外籍投保人士大部分本来是广东居民,后来虽然移民到港澳地区,但主要仍居住在东莞、中山、珠海;其余投保人大部分是港澳在粤投资建厂人士,长期生活在广东,因此在生活地购买保险产品,是为自己及家人提供保障。杨燕歌称:“这些都是正常的保险业务,并不具备投机性。”
广东保监局表示,将配合有关部门严密监控热钱动向,采取有力措施防止热钱涌入保险业以及由此带来的虚假繁荣与大起大落。
保监会指出,在资本市场走低的环境下,大量招揽高成本的理财业务制造的是虚假繁荣,制造的是市场和信心的双重风险。保监会已要求各保险公司进行理财业务结构调整,降低过高的发展速度。
广东保监局发言人强调,目前广东保监局的主要任务是要在保监会的指导下,贯彻落实保监会相关精神,推动人身保险市场软着陆。人身保险市场过热的严重状况,已经引起了保险监管部门及各市场单位的高度关注。保监会已出台的调控措施,切实抑制人身险发展过热的局面,防止人身险的“大起大落”,实现人身险业的“软着陆”。
“保监局一直关注热钱问题,”广东保监局发言人说,“密切注意保费异动情况,并及时向有关部门揭示风险。”
今年初,广东保监局已注意到人身险市场发展过热的现象。在第一季度分析会上就向各保险公司强调要转变增长方式,推动业务发展,防止保险发展的大起大落。要求各保险公司从第二季度开始把工作的重点放在结构调整上来,并制定了“调结构,控速度,强管理,增效益,防风险,保稳定”的发展方针。
8月29日,广东保监局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调整业务结构,有效调控增长速度,防止广东人身保险业大起大落风险有关问题的通知》。对调控措施不到位,调控效果不明显的保险公司将采取限制其设立分支机构,进行监管谈话,开展专项检查等监督措施,切实推进保险业务结构调整。
警惕“另类热钱”变身
中国社科院日前出具的一份报告称,5年来流入中国的热钱规模约为1.75万亿美元,刷新了此前关于中国有8000亿美元热钱的判断。这么多的热钱要流向哪里,保险市场能否在热钱的包围中独善其身?
在广东保险市场高速增长的以银保产品为主要贡献数据面前,郝演苏仍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目前热钱已经有进入保险业的苗头与征兆。
针对广东保监局的调研数据,郝演苏指出,更大数额的、真正的热钱并不以外籍人士购买保险的形式来体现,“一些保险公司业务员告诉我,很多动辄三四百万的保险购买额所用身份证是川妹子、湘妹子的。”而广东保监局公布的6691人,“实际上是那些老老实实购买保险的外籍人士”。
今年以来,由于内地人民币加速升值预期和港币的贬值,以及香港本土银行存款利率较低,香港居民储蓄出现了持续几个月的进入内地潮,其中有相当部分进入内地的银行体系,一些业界人士指出,在银行推动以银保产品为代表的中间业务发展热情下,有较大储蓄替代性的银保产品很可能成为相当一部分寻求保值增值港澳资金的栖身地,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资金并不急于谋求短时期内的套现,他们有着停留与持续3-5年的耐心。
就进入广东保险市场的资金而言,郝演苏指出,这有可能是另一种性质的“另类热钱”,热钱像肿瘤有良性与恶性,也许现在进入保险业资金的隐蔽性使得其依然停留在良性肿瘤状态,但一旦其转化为恶性肿瘤,带给保险业的冲击与负面影响不可忽视,“一旦人民币升值预期到底,国际经济形势发生逆转,这些良性肿瘤很可能转化成快速抽离的恶性肿瘤”,郝演苏指出,“对保险公司来说,他们可能面临现金流吃紧,偿付能力不足等风险,整个保险业很可能就此陷入低谷”。
事实上,记者调查了解,目前银保产品的高歌猛进,潜藏着不少的风险,很多新生保险公司落地上需要短期打开市场和获得渠道,他们通常的路径就是使出浑身招数大力开拓银保险渠道,分析去年8月份以来落地广东的8家新生保险分公司发现,其保费收入的绝大部分是银保产品。为此,他们不惜纷纷给银行支付高额的代理手续费用,也要将这一项“赔本赚吆喝”的业务做的声势浩大,一些新生保险公司还推出了大规模的促销活动,如某新落地的保险公司对于购买其万能险产品在10万元以上的客户赠送价值上万的DELL笔记本电脑,而其年收益核算在7%的收益以上,这些促销措施使得该银行网点负责人都加入给客户推荐该产品的行列,该万能产品也成为热销品种。但另一个问题是,在目前保险资金投资渠道相对有限的情况下,该保险公司拿什么实现给客户7%以上的年回报?
此外,一些业内人士指出,就像一些保险公司早期推出的高利率保单一样,保险公司设计的万能型尤其是与银行利率挂钩的保底收益产品,依然存在套利空间,此外,一些保险公司推出的团险、企业年金产品,依然是境外热钱洗钱套利的重要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