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昨天,张国平来到了宁波。他是宁波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的新生,来自内蒙古和林格尔县新店子乡前讫臭沟村。第一次踏上宁波的土地,张国平没有去学校,而是去了奉化,因为那里有他最尊敬的“陈叔叔”——一位资助他9年的好心人。“没有陈叔叔,就没有我的今天。”张国平说,选择来宁波上大学就是想能多见见这位千里之外的“亲人”。
张国平所说的“陈叔叔”就是奉化市国税局稽查局的陈巍。
2000年3月,当时30岁的陈巍去内蒙古出差。当列车在和林格尔县新店子乡停靠时,一群小学生上了车。其中一个孩子手里攥着两枚硬币,小声地乞求列车员:“叔叔,平时我回家都要步行十几里路,今天实在太累走不动了!我只有两毛钱可不可以坐一回火车?”(注:一站五毛钱)看到这一幕,陈巍的心被刺痛了,他把自己的姓名和手机号码写在纸条上交给了这群孩子:“把它交给你们的老师,如果读书有困难可以与我联系。”就这样,该校四年级两名家境贫困、品学兼优的学生田广川(父亲瘫痪,母亲有精神病)和张国平(幼年丧父)成了陈巍的资助对象。
两个孩子的命运由此改变了。每学期开学前,陈巍会把学费、生活费寄到学校。平时,他还经常给孩子寄衣服和学习用品。这些年,陈巍不断去信鼓励孩子们,让他们专心学习,他会一直资助到他们大学毕业。今年高考,张国平以理科573分的高分被宁波大学录取,而田广川尽管考前突生大病,休假一个月,但也上了二本分数线。
7年间,他共去了14趟内蒙古,先后又结对了4个孩子。“这些年,我的年休假几乎都在内蒙古过。那里有我的牵挂。”陈巍笑着说。
昨天下午,记者联系上陈巍时,他正在邮政局给内蒙古另外几个结对的学生汇学费。他说:“长期结对的除3个已经考上大学外,还有3个还在读小学、中学。临时结对的学生记不清了。”记者了解到,他自己制定的资助标准是每学期小学600元,初中1000元,高中2000元,大学是每学年5000元。
面对记者的采访,陈巍说,只要自己有能力,就会资助更多内蒙古孩子。 (记者 王景波 通讯员 毛丛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