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科教·卫生
鄞州实验中学"第二课堂"分级教学引争议
稿源: 东南商报  | 2008-09-11 07:08:14

  部分家长:这是在折腾孩子,拿孩子做“实验品” 学校:这是因材施教,属于教学创新

  从初二开始,学校按成绩把学生分成文理科各6个档次进行“第二课堂”教学。所谓“第二课堂”,就是每周一至四下午3点25分至4点05分的40分钟课外辅导教学。在学校看来,这是因材施教,属于教学创新;但部分家长却认为,初二学生根本没必要分文理科,所谓的创新只是在折腾孩子,甚至拿孩子做“实验品”。

  家长质疑

  分级教学让人难理解

  这学期一开学,鄞州实验中学在初二年级学生中推行了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学校按成绩把学生分成文理两科各6个档次进行“第二课堂”教学,分别为文科C1、C2、B1、B2、B3、A班和理科C1、C2、B1、B2、B3、A班,其中C1等级最高,A等级最低。而一个学生的文理科级别并不一定相同,对于语文、英语成绩好的同学,他可能在文科的C1班,而理科在B1班,甚至是A班。对于这样复杂的分等级教学,部分家长表示难以理解。

  缺少统一的分级标准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学生家长告诉记者,学校给学生分级“补课”的依据是上学期的期末考试成绩,“一次考试存在很大的偶然性,怎么能确定一个学生在文理科上的定位和发展方向呢?”

  另一位学生家长却告诉记者,他孩子的班主任在向他解释分级依据时表示,参照的是学生的平时成绩。

  不同的说法让家长们很担心:没有统一的分级标准,学校就把学生分成6个等级,未免太过草率。

  分级打击孩子的信心

  “分级对孩子的心理影响很大。”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家长说,她的孩子平时语文和英语成绩比较好,但数学和科学相对薄弱,这位家长现在烦恼的是:长此以往,是否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某种暗示,“反正我理科分到比较差的等级,那就随便学学好了。”

  也有些家长认为,孩子本身很需要老师和家长鼓励,分到等级高的班级无疑能提升孩子的信心,让孩子学起来更有劲,“而分到差的班级,则会让孩子觉得很丢脸。”

  学校拿学生做“实验”

  “我们理解学校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初中毕竟不同于高中,要想在中考中胜出,各科成绩都要均衡。”部分家长认为,学校过早强调文理分科对孩子的成长不利。

  有些家长还提出这样一种观点:“学校提出C1到A的不同等级,就是把孩子分成重点高中、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区别培养。”

  甚至有一位家长还表示,鄞州实验中学成立不久,他们的孩子是第一届学生,学校是否在缺乏必要教学经验的前提下,拿孩子做教学方式探索的“实验品”?

  学校回应

  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成长

  记者在校方提供的一份《鄞州实验中学教师上岗学习培训材料》上看到,学校在办学策略上提出要实行“自主学习制”,开设“学力养成课程”,培养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和初步创造性学力。校方也向记者证实,家长反映的分等级教学正是对“学力养成课程”的探索和实践。

  “菜单式”课程可自由选择

  学校教务主任王继光老师告诉记者,分级的主要依据是学生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分别按文科(语文/英语)和理科(数学/科学),由高到低排名。”王老师强调,分级名单的最终确定是经过班主任和各任课老师衡量的,“这是为了避免一次考试导致的偶然性。”

  “学校只是制定了一个‘菜单’供学生选择。”王老师说,“如果一个学生觉得自己能够适应更高一级的教学,可以向老师提出要求升级;如果觉得不适应或学习负担过重,也可以要求退出。”

  信心来自合适的学习内容

  “很多时候,家长总觉得自己的孩子是最优秀的,甚至比孩子本身更希望能进C1班。”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信心,老师们有着和家长截然不同的认知。在老师们看来,只有“跳一跳够得着”的教学难度,才能鼓舞孩子不断努力、不断攻克难关,“学习内容过深、过难,反而会让孩子觉得没兴趣。”

  “有的学生成绩一般,但擅长竞赛,有的学生善于做基础题目,每个学生的特点都不同。”王老师告诉记者,目前理科C1班已经有两个学生因跟不上进度主动要求“降级”。他班上原先有个成绩排名年级第一的学生,进入C1班后感觉学习很吃力,经过深思熟虑后,这个学生被“降级”到C2班,“现在她就学得很开心。”

  分级不影响正常教学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校方否认了部分家长说的所谓“分班”和“补课”的说法。王老师说,“学力养成课程”的上课时间是周一到周四下午的3点25分到4点05分,一共40分钟时间,“这个课程是在完成预定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开设的,而且也没有打破原先的班级划分。”

  据了解,C级的教学内容是以竞赛辅导为主,B级强调提高,A级更侧重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巩固,“上课内容和正常教学没有太大关系。”学校的老师们更愿意把这40分钟时间称为“第二课堂”。

  彼此需要更多沟通

  学生家长和老师之间的这种教育理念的冲突,该如何解决?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鄞州实验中学,每班48名学生,配备有3名导师,每名导师负责16名学生家长的日常沟通和联系;家长也可以通过校长、班主任的电话、电子邮箱直接反映问题;新生入学,老师都会进行一次家访;每次期中考试后,学校都会召开一次家长会;每周五是学校的“开放日”,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情况下,家长可以自由进入课堂听课。现在,学校正在积极筹备建立“家长委员会”,邀请家长更多地参与到学校的教学和发展中来。

  教育部门

  效果如何有待检验

  鄞州区教育局普通教育科工作人员杜先生告诉记者,鄞州实验中学开设的“学力养成课程”是该校的一个教学研究课题。作为实验中学,教育部门对学校在办学目标、办学策略上会有区别于其他一般学校的要求。“但是我们目前尚未接到学校上报的方案。”杜先生表示,至于这种教学方式的效果如何,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的实践,“我们会进行密切关注。”

  对于部分家长反映的“补课”问题,杜先生表示,他们会加强对该课题研究发展方向的监控,“防止其演变成教育部门禁止的快慢班和变相快慢班。”见习记者 石承承

【编辑:赖小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