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价涨幅会不会继续回落?货币政策会不会放松?出口形势会不会好转?股市会不会见底?楼市会不会回暖?
今天起,本版推出特别策划——“怎样看待当前经济热点”,敬请关注。
三大因素缓解CPI涨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任兴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的CPI在2月份为8.7%,达到涨幅的最高值,然后从4月份开始逐月明显回落,到8月份涨幅为4.9%,从今后几个月的趋势看,还会是逐步收敛的过程。
物价涨幅逐月回落,原因多多。任兴洲分析,首先,最明显的是从统计的角度看,CPI的翘尾因素在减弱。由于去年7月份以后,CPI呈大幅上涨态势,使得今年上半年的物价涨幅中,翘尾因素占了很大的比重。今年7月份以后,CPI高高翘起的尾巴就开始收敛,而且这个过程会延续到年底。
第二是影响CPI的最主要因素发生了变化。由于食品价格占我国CPI的权重在33%左右,食品价格走势会对CPI走势产生较大影响。进入6、7月后,由于肉禽蛋以及蔬菜等季节性农产品的价格涨势都有所缓解,较大地影响了CPI水平。此外,在中央政府一系列惠农政策影响下,今年夏粮又获得丰收,成为促进食品价格回落的利好因素。
第三是得益于宏观调控。控制通货膨胀是今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从年初的“双防”到年中的“一保一控”,各项调控措施都对控制物价水平起了较大的作用。由政府管理的商品价格(如居民用水电、燃气等),适度控制了调价的节奏和幅度,减缓了CPI上涨压力。此外,货币适度从紧等政策,也使得需求拉动物价上涨因素在减弱。
任兴洲所长认为,虽然CPI翘尾因素在第四季度还会逐步收敛,但由于多种因素影响,今年的物价总水平仍将会是自上世纪末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我国CPI的较高水平,我们对通货膨胀的调控措施还不能松劲。
PPI不会大幅推高CPI与CPI涨幅连续四个月回落形成反差的是,PPI(生产资料价格)涨幅居高不下,今年7月份达到12年的新高水平,8月份同比涨幅仍为10.1%。人们非常担心PPI会把CPI再次推高。
任兴洲拿出一张图表说,如果把今年PPI和CPI的走势画出来,可以清晰地看到,前几个月两者都在向上,而4月份后,PPI继续上行,CPI却逐步收敛。从变动趋势看,两条线一个向上一个向下,像一把张开的剪刀。
PPI和CPI变动趋势的反差,与二者运行的时差有关系,从以往的经验看,CPI往往先探头向上,到达一个高峰值,而PPI大体上要再经过几个月甚至半年的时滞,才到达高峰。所以,目前CPI下行,而PPI却正在高值并不奇怪。
较高涨幅上涨的PPI会不会向CPI传导?任兴洲认为会有一定的传导压力,但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并不是所有的PPI都会向CPI传导,其间会经过很多环节和过程,而有相当部分会在这个过程中被消化。
PPI向CPI传导大致有这样几条途径:一是通过煤炭、成品油、电力等价格传导到农业生产资料,然后影响到粮食等农产品,再传导到食品价格,然后传导到CPI;二是PPI里的采掘工业产品价格如煤炭、燃气等,影响到水电燃料等价格,进而影响到CPI;三是PPI中的原材料价格上涨影响工业消费品的成本上升,进而影响其价格,然后再传导到CPI。
这几条途径中,居民用水、电、燃气的价格目前主要是由政府控制,政府可以通过控制调价节奏来控制其上涨的幅度;工业消费品的成本尽管在上涨,但由于市场供给充分,企业很难把价格涨上去,只能苦练内功自我消化,最后只有一部分被传导到CPI。
任兴洲分析,虽然PPI涨幅较高,但由于不能充分传导,所以不会大幅度推高CPI。但需要密切关注不同传导途径的变化,有计划有步骤地防止其迅速向CPI传导。从近期看,国际上石油等一些大宗商品价格出现了明显回落,这对PPI的走势以及我们调控物价比较有利。
粮食丰收发挥很大作用虽然目前物价处在较高水平,但任兴洲认为,相对于今年10%左右的增长速度而言,目前的物价水平尚在可接受的区间内。
从2002年以来的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的周期中,中国乃至世界经济都出现了高增长,而前几年物价水平则比较低。这是一些特定阶段的特定因素在起作用。
主要是中国、印度、巴西等一些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快速增长,大量低廉的产品出口到各国,世界都在分享这些国家的增长因素和“人口红利”以及低要素价格所带来的好处。
但是,当世界经济持续几年的高增长、低通胀后,快速增长带来的高需求拉高了国际上几乎所有的大宗商品的价格,再加上国际上一些金融炒作因素,使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国际价格又以输入的方式影响了我国的价格,再加上国内的一些因素,从去年开始,通胀的因素开始影响我国经济。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怎样控制通胀?任兴洲认为,还是要从需求、成本、货币这三个方面去考虑问题。从去年第四季度开始,党中央和国务院在这些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目前,经济形势正朝着宏观调控预期的方向发展。
今年夏粮实现了连续第五年丰收,如果不出现大的突发因素,秋粮也将取得丰收。粮食丰收,对今年食品价格的相对稳定会发挥很大作用,会对CPI走势产生利好影响,这些是我们控制通胀的有利条件。本报记者朱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