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宁波市居民结构性收入差距仍存在
稿源: 世华财讯  | 2008-09-11 20:32:33

  世华财讯 宁波市居民收入水平近年来有了较大提高,但结构性收入差距依然存在,并有不断扩大的趋势,该市应当通过建立完善工资增长机制、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实施城乡联动等措施缩小收入差距。

  浙江统计局9月10日消息,改革开放以来,宁波市居民收入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是,结构性的收入差距依然存在,并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如何缩小结构差距,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城乡全面统筹发展,将成为宁波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宁波市居民收入差距状况分析:

  (一)宁波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横向与纵向分析。

  除去1981年和1994年的异常变动情况,宁波市市区与农村居民收入比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1980-1992年;1993-1999年;2000-2007年,且呈现逐级上升的趋势。

  1、从1980年到1992年的改革开放初期,宁波市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额比全国平均水平略高,而城乡居民收入比则均比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低。如1980年,宁波市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2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22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93,而同年全国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4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34元,收入比为2.50,比宁波高0.57;同年全省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8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19元,收入比为2.50,比宁波高0.57。这一时期,宁波市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6.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8.0%,高于市区居民1.5个百分点,收入差距基本保持在1.93以下。

  2、1993年至1999年,作为处于改革开放前沿的宁波市,经济发展的成效得到体现,居民收入的绝对额在全国、全省均处于领先水平,同时收入差距也比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低。如1996年,宁波市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35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267元,收入比为1.96,而同年全国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83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926元,收入比为2.51,比宁波高0.55;同年全省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95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463元,收入比为2.01,比宁波高0.05。这一时期,宁波市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9.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6.7%,收入比基本保持在1.9-2.1之间。

  3、2000年以来,宁波市居民收入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其中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9.7%,到2007年两者收入分别达到22,307元、10,051元,分别高出全国平均水平8,521元、5,911元和全省平均水平1,733元、1,786元,城乡收入差距也得到一定控制,2007年收入比为2.22,分别比全国、全省低1.11、0.27。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呈扩大趋势,这一阶段比第二阶段又上升一个台阶,收入比处于2.15-2.3之间的水平,收入差距的“剪刀差”趋势越来越明显。

  从三个阶段来看,宁波城乡居民收入绝对额均比全国甚至全省水平要高,且收入差距比全国、全省水平低,但仍处于隐性扩大的态势。国际惯例一般以基尼系数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贫富差距(警戒线一般为0.4-0.5),考虑到中国两元经济结构的现实,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客观上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但较大的收入差距所体现的“马太效应”正在社会的各个方面体现出来。

  (二)宁波市市区居民间与农村居民间收入差距的状况分析。

  2003年以来,市区居民最高与最低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基本保持在10.0以上,而农村居民高20%与低20%收入户人均纯收入之比保持在5.0左右;市区居民高与低收入户之比也基本保持在3.5以上,农村居民次高20%与次低20%收入户之比保持在1.5以上(农村居民间收入差距比市区居民收入差距小从一个方面引证了“马太效应”收入高的增长速度较快,收入低的增速也较为缓慢)。

  从收入来源结构上看,收入差距同样明显。根据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单就工资收入(工资收入是收入的最主要组成部分),非公经济单位就业人员中,月收入在1,000元及以下的中低收入人口所占比重最大,超过60%;月收入在1,001-3,000元之间的中等收入人口所占比重较小,在30%左右;月收入在3,001元及以上的高收入人口占比最小,还不到3%。把人员按收入分布反映在图形中,低、中、高收入人口所占比重分布形似“纺锤型”,而不是高低收入比重都不大的“橄榄型”(理想结构),也不是现在较为流行的“哑铃型”。

  二、宁波市居民收入差距的原因分析:

  (一)城乡居民文化素质的差异影响收入的均衡分配。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要求劳动者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文化素质的高低无论在独立创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还是自主择业的就业领域,都会产生重要影响。据宁波市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显示,城镇就业人口中,高中及以上学历占比达到24.1%,而农村高中及以上学历只占9.8%。总体看,农民的文化水平、专业技能与城镇居民相比均有较大差距,在知识经济、信息经济时代,城乡居民的收入显然会产生差异。即使是工薪阶层,其文化素质与就业状况密切相关,因而他们所得的报酬也明显高于一般的农村居民。

  (二)行业垄断使部分居民获得了高额的收入。

  由于资源禀赋不同,以及国家计划干预的存在,使部分行业的经营具有许多优惠条件,成为垄断行业,其行业利润普遍较高。长期以来,电信、金融、通讯等垄断性行业的收入往往高出其他工薪阶层几倍甚至更多,这不仅在宁波市,就是在全国也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些单位就业的人员一般人数少,但工资收入高,即使在这些行业的内部,收入水平也有非常大的差异,极少数高级管理人士的收入往往是基层工作人员的几十倍。因此垄断行业的存在是造成收入结构性差别的重要因素。

  (三)收入结构单一,新的收入来源未形成。

  长期以来,工资性收入是居民收入的主要构成,这一现象一直延续到今天仍未被打破。2007年宁波市市区居民工资收入占比超过70%,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占比也近50%,经营性收入占比分别为13%和39.5%,而财产性收入占比均在5%左右。工资性收入的稳定增长一方面是居民收入增长的可靠保证,但另一方面,一旦就业形势严峻、经济增速下滑,再加上工资收入增幅对通涨的滞后效应,居民收入的增长将难以维持。

  三、解决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的对策:

  居民收入结构性差距是社会激励机制引进的必然结果。改革开放之初提倡“让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其目标是克服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加强激励机制,提高效率,通过“部分人先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但收入差距扩大的负面效应将制约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一)建立完善的工资增长机制。

  在城乡居民收入中工资仍占主导地位的今天,保障工资的较快增长是居民收入稳定提高的保障,尤其是2008年上半年,宁波物价水平居高不下,1-6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累计达到106.5,严重影响了居民工资性收入的实际增幅。因此,有关部门一方面要加大执法力度,确保最低工资制度的实行,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完善工资增长机制,另一方面,要严密监测物价水平,保证不出现通涨局面。同时,要扩大就业面,降低家庭就业负担系数,促进城乡居民充分就业,保证广大工薪阶层的收入增长。

  (二)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有效缩小城乡差距。

  在“三农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下,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成为结构性差距的主要方面。宁波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基数低,虽然近年保持较高增长速度,但仍不可避免出现如图4的情形--城乡居民收入比有所下降,但城乡收入绝对额差距越来越大。造成这一问题的最主要原因是农村居民收入偏小、农村经济不够发达。缩小的最有效方法,就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特别是农村服务业经济,增加农民的收入。通过有效的农业发展组织形式,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积极生产市场需要的产品,走贸、工、农、产、供、销一体化的道路,提高农产品的深加工,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以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着力减轻农民负担,做好“服务于农民”的意识。同时,应有效地转移农村劳动力,扩大非农就业来增加农民收入。

  (三)进一步实施“城乡联动”提升“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水平”。

  一是将发展工业与促进农民增收相结合,大力发展农村工业,以工业经济的发展改变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二是将农民非农化与促进农民增收相结合,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通过多种形式为农民拓宽就业门路,推进农村城镇化,发展社会中介组织,引导广大农民摆脱固守土地的传统观念,积极转移农村劳动力;三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促进农民增收相结合。通过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有效改变这些地区的区位条件,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城乡一体化是缩小城乡居民收入、消费的最终目的。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积极采取措施,防止其差距过分扩大是极为必要的,应健全农业支持和保护体系,推动农村人口的合理有序流动,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并让农民充分就业,以就业促增收,以增收促消费并最终达到城乡居民收入、消费的同步增长。

  (徐艳萍 编辑)

  §Ё

【编辑:朱宗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