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老知青邬毛银带着“小芳”回了城
稿源: 宁波晚报  | 2008-09-16 13:52:29

 

邬毛银和老伴带着孙辈到走马塘村寻古。(龚国荣/摄)

  邬毛银家庭感言  

  现在年纪大了,家庭生活也是和睦幸福,本是到了享清福的时候,但插过队的地方现在成了我最牵挂的地方。因为在那里,我磨炼了意志,也遇到了爱情……

  楼下开小店,楼上住人,鄞州中心区长丰新村这套加起来10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住着61岁的老知青邬毛银和他在知青点认识的妻子杨素君。他们的大女儿在做生意,小女儿在一家医院当护士,一个外孙和一个外孙女活泼可爱。

  每隔几天,邬毛银就要去一趟自己插队过的鄞州区姜山镇走马塘村,在那儿,他有一间旧宅,里面放满了他收集的有关走马塘的资料,他常在旧宅前给游人免费介绍走马塘古老的文化。9月的一个午后,在这间旧宅里,邬毛银给记者讲起了他们一群知青如何在走马塘这片土地上耕耘、收获、恋爱,聊起了他离开走马塘后所经历的工人和个体户的生活。最让他感慨的是,30年来宁波市民的民意越来越受到尊重,他为走马塘发展而写给有关领导和部门的60多封信,封封有回音。 

  带着“小芳”回城

  1965年3月6日,邬毛银与江东区东胜街道20多名同龄人一起到鄞县茅山走马塘村(即现在的鄞州区姜山镇走马塘村)插队落户。

  1971年,邬毛银认识了走马塘村的姑娘杨素君,他们常在一起干活,慢慢产生了感情。结婚后,他们买下了村里的一间旧宅,推门出去就是两亩见方的荷花池。很多年后,当听到街上传来“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的歌声时,邬毛银总是笑眯眯地对杨素君说:“我比那个歌里的人有情有义,他把小芳留在了乡下,我带着你这个小芳回了城。”逗得杨素君哈哈大笑。

  1979年底,随着知青回城大潮的到来,邬毛银被安排到了鄞县光学仪器厂工作。在那里,他工作了8年。用他的话说,这8年全浓缩在了“平淡”两个字里。

  “下海”开起小店

  1986年,因为两个女儿都要读书,家里经济立即紧张起来了,邬毛银想到了辞职经商。家人建议他停薪留职,这样以后要是没什么更好的工作,还可以再回来干。于是,邬毛银选择了停薪留职。

  1987年年初,邬毛银携家带口回到老家江东区,在百丈路上开了一家“乡城土产日杂店”。由于店面房的面积很小,无法放下全部商品,所以一些商品只好放在明楼社区他们住的地方。那时候,邬毛银的大女儿邬亚挺看着店,一遇到缺货,邬毛银就骑着三轮车赶回家运货,一骑就是一个多小时。碰到下雨,他宁愿自己被淋湿,也不愿让商品湿了。

  1992年,邬毛银被评为鄞县(现为鄞州区)五好经营户。同年,他用赚来的钱买了两间店面房,生意也越做越好。

  情系第二故乡

  正当杂货店生意红火的时候,走马塘又一次闯进了邬毛银的生活。

  走马塘景色迷人,文化底蕴也非常深厚,自宋代以来出过76位进士,堪称“中国进士第一村”。2000年3月,走马塘的文化价值被专家、学者发现后,邬毛银十分高兴,他开始在工作之余收集一些有关走马塘的资料。“为了第二故乡走马塘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经济发展,我给领导写封信吧。”他想。

  2004年10月1日,邬毛银试着给一位领导写了一封信,希望政府部门振兴走马塘。20多天后,姜山镇政府的3名干部来到他位于长丰的店面房里,说他给领导的那封信写得很好,领导让当地政府来听听他的建议,镇里正要开发走马塘,以后还要请他多出出主意。

  在各方努力之下,2005年8月24日,走马塘被列入市级历史文化名村。邬毛银得知此事后,将自己经营了18年的商铺让给大女儿,自己来到走马塘,在自家的旧宅里办起了“振兴走马塘”资料室。他一边在旧宅整理资料,一边做古村的义务讲解员。

  就在这一年,邬毛银又给有关领导写了一封信。当时姜山进行了中巴车改革,开通了宁波至茅山的632路公交车,但是像走马塘这样离茅山中心集镇较远的村庄老百姓出门却很不方便。邬毛银把这个情况写在了给有关领导的信里。有一天,走马塘村的村干部兴奋地找到他,说:“老邬,你给领导写的信有了回音,有关单位已经在调研了。”2005年12月5日,632路公交车开通了宁波至走马塘方向、董家跳方向的线路。

  之后,每发现一些问题或是遇到什么难题,邬毛银就会给有关领导或单位写信。在他的资料室里,保留着他写给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的63封信,每封信都有回复,邬毛银还收到过20封回信,这些回信有领导的,也有专家学者的。

  感恩行动妻子支持

  出生于走马塘村的杨素君,对老家感情很深,自然非常支持邬毛银的工作。夫妻俩平时一直很节约,但在宣传走马塘方面,他们都很大方。“我从小生活在走马塘,他人生最好的年华也是在走马塘度过的,这个地方还是我们相识的地方,可以说,没有走马塘,我们就走不到一起,就不会有今天的幸福生活,现在给走马塘做点贡献是应该的。”杨素君说。

  2005年11月1日,首届中国旅游投资洽谈会在宁波举行,邬毛银扛着“中国进士第一村”的匾额,抱着一大堆自备的宣传资料,向来自五湖四海的投资者吆喝着,成了洽谈会上的一道风景。2006年11月1日,邬毛银搬来8块自己制作的匾额,又参加了第二届中国旅游投资洽谈会,起早贪黑连续工作了4天。

  “很多人不理解我,问我为什么不在城里享清福,每天为走马塘四处奔波,还要自己花钱宣传。这主要是我对第二故乡饱含深情。”邬毛银说。

  相关链接

  宁波的知青主要集中在黑龙江以及宁波各县(市)区农村,还有少数在新疆、内蒙古、吉林,绝大多数已回城工作。30年来,许多知青情系插队过的第二故乡。2001年上半年,余姚的一位老知青何尧堤创办了国内第一个“知青网站”;2003年,50余名宁波知青和黑龙江省集贤县的30名贫困学生结成了帮困助学对子;2004年5月,我市400多名知青重返当年插队过的黑龙江……

【编辑:赖小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