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黄敬)长达7页的理财产品认购申请书,李女士没有仔细看就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半年过去了,当李女士想提取自己的资金时却发现,这笔钱已经亏损了近一半。想着当初理财顾问描绘的“美好前景”,李女士很后悔自己签协议时为什么不好好看看文本的内容。
早在今年2月初,李女士就为孩子出国留学兑换好了外汇,当时价值合40多万元人民币。想着这笔钱半年多以后才能用上,李女士决定做个短期投资。在咨询了数家外资银行之后,她选中了一家英国银行。坐在这家银行中关村支行柔软的沙发中,李女士听着投资顾问滔滔不绝的介绍。“我当时提了两个要求,一是要保本;二是这笔钱在今年9月份要能提出一半作为我孩子的学费,次年9月能提出剩下的一半。”李女士说,向投资顾问明确提出自己的需求后,她在投资顾问的引导下选择了两款产品。“当时投资顾问对我说,这是一年期保本产品,以当前的投资形势来看,过一两个月钱就能提出来。”
9月初,当李女士打算取出一半资金为孩子交学费时,却发现这笔钱已经亏损了近一半。此时投资顾问已不再像年初时那样信心满怀了,面对李女士的质疑,只能一味劝她再等等。孩子一个又一个电话催李女士汇款,李女士急得像是热锅上的蚂蚁。她再次找到这家银行,在向另一位投资顾问咨询的过程中偶然发现,自己购买的理财产品根本不是“保本型”的。“首先这是个不保本产品,其次一年之内我都无法取出,我当初的两个要求全没满足。这是孩子的学费,你说我能不生气吗?”惊怒交加的李女士回到家后,翻出了当时签的认购申请书。“我这才发现,合同上竟清楚地写着‘不保本产品’!我现在非常后悔,当时怎么没有把顾问说的话录下来,现在我连证据都没有;我更后悔的是,这么大一笔投资,我没仔细看完合同就签了名字。”
李女士在后悔之余希望更多投资者能引以为戒,不要轻信理财顾问口头上的承诺,签合同时更要仔细阅读文本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