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航天员景海鹏、翟志刚、刘伯明(从左至右)出席出征仪式。新华社记者王建民摄
新华网北京9月24日电题:聚焦神七航天员
这是人们已经熟悉的一幕:中国航天员乘坐中国人自己制造的火箭与飞船进入太空,在距地球300多公里的高度上开展富有中国特色的太空探索任务。
这一次,就要乘神舟七号飞天的3名航天员所要完成的,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又一次飞天之旅——在载人航天工程的首次出舱活动中,他们中的一人,将第一次把中国人的足迹印在飞船舱外的茫茫太空之中。
24日下午17时30分,执行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三位航天员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亮相。他们是: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他们有着相同的年龄:42岁。
翟志刚:3次入选梯队
3次入选梯队,翟志刚是14名航天员中唯一的一个。
浓眉大眼、英俊帅气的翟志刚,在当空军飞行员时就曾成为《中国空军》杂志的封面“模特”。然而,从神五到神六,“人气”极高的他两次入选梯队,却两次与飞天失之交臂。
航天员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陈善广曾对翟志刚说:“面对公众的眼光,承受能力要求很高。你是真丈夫、男子汉。”
谁都能理解其中的失落。但翟志刚说,谁执行任务都与自己去执行任务是一样的,他只能更加刻苦地投入训练,尽力了,就无怨无悔。
一次次突破自己的极限,翟志刚终于在第3次入选载人航天任务梯队后,最终登上了飞向太空的“神舟”。被称为“航天员总教头”的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黄伟芬评价说,翟志刚注重细节,操作能力突出,心理素质好,尤其是情绪稳定性和危机处理能力很强。
出舱活动,对谁都是全新的。由于训练资源的宝贵,翟志刚常常在心里进行演练。面向飞船做180度的转身动作,地面上这个简单的动作,在太空中却非常复杂。第一步左手放在哪里,右手放在哪里,右脚的位置,舱内密密麻麻的仪器设备中哪些是可以攀的,哪些地方是可以用劲的……一个个细节在翟志刚的脑海里一遍遍浮现。
2008年3月的一次水槽模拟出舱训练中,轻装下水的翟志刚在训练间隙遭遇险情。
“我距池底很近,突然听见气瓶发出清脆的声音,就像金属敲击。潜水员发现了,马上把他的应急气嘴塞到我嘴里。气瓶继续漏,整个水下全是气泡,都看不见人了。我心里却很踏实,顺利按照规定的步骤和时间浮上了水面……”
氧气瓶漏气,一个看上去似乎并不严重的故障,可能造成的后果一点也不轻——如果当时被水呛住从而影响肺部功能,翟志刚很有可能就无法继续神舟七号任务的训练与选拔了。
工作人员说,在这次有惊无险的经历中,翟志刚没有一丝慌张,如同应对一次教员故意设下的故障。
从容,正是长期训练的结果。仅在神舟七号飞船的操作训练中,航天人就设置了48种与航天员操作相关的故障。
翟志刚出生于黑龙江省龙江县。他爱好书法,一手颇具个人风格的毛笔字被同事们称为“翟体”。他爱动手,家里给儿子买的玩具,总是由他先拆装,折腾够了再给儿子当“技术指导”。他擅长交谊舞,航天员们办舞会,他总是满场飞的那一个。文艺晚会上,模仿赵本山,也是他的拿手好戏。
翟志刚还是出了名的孝子。考上飞行学院后,一个月12元的津贴,他只留下2元,其余的全部给母亲寄回去。
儿时家庭生活困难,是母亲用卖炒瓜子挣来的钱,供他上完了学。翟志刚有时心疼母亲,想辍学回家干活,一向慈祥的母亲发了火:“妈不识字,也不会讲什么大道理,但认准一个理,你必须要念书!”
翟志刚当年的班主任徐东升告诉记者,翟志刚读高三时,班里每天晚上都补课,但因为总停电,教室里只能用汽油灯照明。翟志刚坐在后排,汽油灯光线不足,于是他每天口袋里都带着一小截蜡烛头。因为家庭困难,他只是在上课时用蜡烛,一下课马上吹灭,用纸包起来装进口袋里……
或许,就是那小小的蜡烛头,照亮了少年翟志刚未来的路。
刘伯明:“小诸葛”
翟志刚的两名搭档中,有一位从空军招飞体检起就与他相识、甚至结婚也与他在同一天的老朋友——刘伯明。
教员们对刘伯明的评价是,爱思考,爱钻研。在航天员队伍里,绰号“小诸葛”的他曾因流利回答一名教官10个刁钻专业问题,从此被这名教官“免提问”。
刘伯明出生在黑龙江省依安县一个农民家庭。上高中的几年里,他每天都得在学校和家之间的9公里多的土路上奔波。冬天满地积雪,气温常常在零下30多摄氏度,滑倒更是常有的事。
刘伯明说,上学时的艰苦经历练就了一副好身板,也赋予了他吃苦耐劳的品质。见证刘伯明成长的中学校长,后来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这位能吃苦的得意门生。
1985年3月,空军飞行员选拔,全县仅刘伯明入选。毕业后,他分配到空军某训练基地,成为一名歼击机飞行员。3年后,他又以高超的飞行技术,飞上了中国空军当时最先进的战斗机。
一次飞行中,刘伯明驾驶的飞机在降落途中遇到强大气流,无法下降。他沉着冷静,在空中盘旋了40多分钟,最后克服种种恶劣条件迫降成功。
神六任务中,刘伯明入选了梯队。虽然最终没能上天,但他和其他战友们一直在地面值班,陪同在天上飞行的费俊龙和聂海胜。
2005年10月12日深夜,太空中的聂海胜即将迎来自己41岁生日时,刘伯明从摄像机画面里看到聂海胜的面部有些红——“感觉如何?”
聂海胜回答:“很好。这么晚了,还不睡啊?”
刘伯明说:“你都不睡,我能睡吗?”
回忆起这一幕时,刘伯明开心地笑了。在他看来,从神五到神七的每一次飞行任务,都是14名航天员共同完成的。
儿时的刘伯明爱拆东西。当时家里最值钱的东西——收音机,被上小学的他给拆了。父亲刘志生很生气,但是转眼发现他又把收音机组装起来了,能用也能听。
刘伯明是航天员中英语最好的一个,但他当年中考的英语成绩却是零分。
他初三时的语文老师张述和说,刘伯明就读的农村初中,英语课只开半年,也没有正规的英语老师。但,即使是在一门零分的情况下,刘伯明还是考入了县里的重点高中,并从此在英语学习上格外下功夫。
“他连走道、干活时,都在背单词。”父亲说。
正是从高中时代的一篇英文课外资料中,刘伯明第一次接触到了“航天”这个词。“‘对个人来说,这只是小小的一步;但对人类来说,却是一大步。’读到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时说的这句话,我很震撼。他的境界很高,航天的确是全人类的事业。”
当他自己也成为航天员后,对这项事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刘伯明说,这10年里的每一天都过得很充实,因为每天的学习和训练都有收获,从来感觉不到苦和累。
刘伯明出色的身体弹跳力,同样有口皆碑。他当飞行员时创下的引体向上纪录,至今无人打破。在航天员中心运动会上的跳远成绩,又改写了中年组的纪录。此外,他还是围棋高手和足球场上的出色前锋。
景海鹏:永不服输
在航天员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陈善广的眼里,景海鹏有股不服输的劲儿。这位与翟志刚、刘伯明同年出生的航天员自我要求特别严格,训练特别刻苦,不仅自己经常“开小灶”,还拉着战友们加班加点。
“飞行员和航天员都没有捷径,坚持是唯一的选择。”景海鹏说,“我理解,航空与航天最大的区别在于,航空可以99分,航天必须100分。航空的错误可以弥补,航天无法弥补,航天员必须做到‘零失误’。”
景海鹏出生在山西运城农村。小学5年级时,小海鹏喜欢上了打篮球。家里买不起运动服,父亲就给他买了件背心,正面画上海鸥和大海,后背写上大大的“5”号;母亲用自家织染的蓝布,为他裁剪了一条短裤。穿上这身服装出现在球场上的海鹏,被大家叫做“海鸥5号”。
因为个子矮,打不上主力,不服输的他刻苦训练,最后靠准确的投篮技术,成了队里的篮球明星,现在则是航天员篮球队的“钢铁前锋”。
景海鹏说,通过打篮球,他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努力,谁也不比谁差。
1984年,空军在运城招飞行员,景海鹏落选了。景海鹏的妹妹景艳凤回忆说,当时可能是因为学习时间太长、劳累过度,大哥眼睛里有些血丝,所以没有验上。
更大的打击接踵而至——父亲打算不再让他继续上学了。
“我也想让他上,可那会儿家里3个孩子都要上学,家里根本没法维持。”景海鹏的父亲景靠喜回忆说,小海鹏得知自己不能再上学后,3天3夜都没有吃饭。
看见海鹏伤心的样子,心疼不已的父母最终决定让儿子再读1年。1年的苦读后,景海鹏成功考上航校。
这是空军招收的第一批大学本科飞行员,对文化和体能学习要求很高。景海鹏入学不久,就碰上难题——游泳。游够50米才算及格,否则就有被淘汰的可能。
景海鹏是“旱鸭子”,从没下过水。谁也没有想到,就在考试那天,他竟然一夜之间学会了游泳,而且连续游了200米,达到优秀成绩,当场获得参军后的第一个嘉奖。
毕业时,景海鹏成绩门门优秀,航校想让他留校当教练机教员。景海鹏婉言谢绝。他说,当兵的就应该时刻准备打仗,他要成为战斗机的飞行员。
学校同意了景海鹏的要求,把他分到了空军飞行部队。第一次参加打空靶练习,景海鹏命中了21发——按照规定,命中4发就是优秀。在战友们惊奇的目光中,“把靶几乎打烂了”的景海鹏一“出手”,就创造了所在部队打空靶的最好成绩。
同刘伯明一样,景海鹏也是神六乘组梯队中的一员。从神六到神七,飞行任务更加复杂,对航天员的要求越来越高。
“这次任务,每一项都很难。”景海鹏说,“我们在确保完成各自任务的前提下,还必须清楚同伴的任务,每个人都要具备承担其他岗位工作的能力。”
1997年儿子出生时,两个月里都没有名字——景海鹏坚持要等到航天员入选通知到达后再取名,因为他坚信自己能够入选。两个月后,他果然等来了通知书,孩子也由此得名“景宇飞”。
仿佛遗传了父亲的特质,这个虎头虎脑的小家伙还在上小学二年级时,就拿着彩页跟父亲讨论飞船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