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宁波名列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稿源: 宁波日报  | 2008-09-25 12:28:00

天一阁

天封塔

鼓楼

庆安会馆盘龙柱

月湖景区

老外滩

大事记

  1986年12月8日 国务院批准宁波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1989年5月29日 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宁波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1993年5月12日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开馆,江泽民题写馆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雷洁琼参加开馆仪式。

  1996年 国务院公布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奉化蒋氏故居和镇海口海防遗址名列其中。

  1997年 由江泽民题写馆名的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开馆。纪念馆占地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总造价约1600万元。

  1998年6月 全省首例水下考古工作——象山港沉船考古获大批唐宋陶瓷器物。这是宁波在历史上作为海上交通贸易重要港口的有力实证。

  1999年 历时两个月的月湖历史文化景区抢救性考古发掘结束。

  2000年 市文化局研究拟定《月湖历史文化景区东岸保留建筑利用开放建议方案》。

  2001年 “海上丝绸之路”启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各项基础工作。

  2002年 元代庆元路永丰库遗址向市民临时开放考古现场5天,参观人数达到5万多人次。《永丰库遗址探秘》考古成果展在鼓楼子城同时展出。

  2003年 我市举行“千年海外寻珍”活动,重走海上丝绸之路。

  2004年 宁波市博物馆建设启动,建设规模为2.5万至3万平方米,建设资金总投资额控制在2.5亿元以内。

  2006年 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宁波市的梁祝传说、奉化布龙、宁海平调、宁波朱金漆木雕等4个项目入选。同年,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宁波永丰库遗址等11处文化遗产名列其中。

  2007年 国家重新公布《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目录》,丝绸之路:海路部分宁波段和上林湖越窑遗址名列其中。

  2008年 《宁波市文物保护点保护条例》开始实施。徐福东渡传说、甬剧、姚剧、四明南词、宁波走书、骨木镶嵌等9个项目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本报记者 王 路

  核心事件

  宁波名列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1982年2月,为了保护那些曾经是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或近代革命运动和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的重要城市及其文物古迹免受破坏,“历史文化名城”的概念被正式提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是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1986年12月8日,宁波作为传统风貌型、地方特色型和特殊职能型相结合的城市,名列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1986年,当得到宁波市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电话通知时,时任宁波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的林士民心里明白,当时宁波的“历史家底”纳入重点保护的文物只有230多处。22年之后,我市“国保”单位数量由原来的3处增至22处,位居全国110座历史文化名城前列;梁祝传说、奉化布龙、宁海平调、朱金漆木雕等13个遗产入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公布了宁波市首批2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建立了23个非物质文化传承基地;市文物保护管理所(考古研究所)成功获得国家考古发掘团体资格,与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联合建设了水下考古东海工作基地,启动了水下考古工作;市、县两级财政每年用于文物保护经费近3000万元,其中宁波博物馆、天一阁书库扩建、东钱湖南宋石刻等基建项目经费投入近3亿元。

  促使当年宁波市政府决定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是第二次全国文物大普查查出了宁波文物“家底”。在第二次文物大普查中,宁波共登记了3922处文物点。林士民说:“当时宁波文物的‘家底’有8成以上都登记入册,要知道,当时要认定‘文物’的观念要比现在保守得多,缺乏许多保护长远眼光,也预料不到后来现代化建设对文物保护造成的巨大损失。因此,如建筑类基本上是清代以前的才算文物,反映宁波开埠历史特征的近现代建筑都没有纳入登记范畴。宁波文物‘家底’出来后,我们几位文物专家与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如泉州、广州、扬州相比较,觉得宁波还是有相当优势,特别是宁波是汉文化输出的主要港口,与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国家有着浓厚的历史关系。”

  1986年12月8日,宁波不负众望正式成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从1986年至今,宁波市委、市政府充分认识到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的见证,是传承文明、继往开来的文化渊源,保护文化遗产就是延续历史根脉。对一座城市而言,文化遗产也是品牌和个性,是塑造城市特色的基础。宁波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文化遗存。22年来,宁波一直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加强管理”的方针,抓住重点,以点带面,切实做好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工作,提高影响力和吸引力,不断彰显城市的文化内涵和独特魅力。宁波市先后制定了文物保护规划、颁布文物保护蓝皮书、设立保护维修专项资金、划分历史保护街区,今年,又开始正式实施《宁波市文物保护点保护条例》,为宁波历史遗产保护再添“保护伞”。

  如今,在宁波文物保护已经成为一项全社会关心、参与的工程。林士民告诉记者:“元代永丰库遗址发掘,生动地体现了宁波历史文化遗存的丰富性,它的保护,又生动地体现了宁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力度。”事实上,永丰库遗址保护更像一则动人的全民参与名城保护的故事。

  2001年3月,宁波某房地产公司准备在宁波鼓楼附近开发高级商住楼。根据宁波文物保护的相关条例,当年9月,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此地块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发现了一批有价值的遗迹和遗物。永丰库遗址初露面貌,就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经多次研究和磋商,市政府最终决定停止对该地块的商业开发,拨出6000万元收回土地。接着,考古人员对6000平方米遗址进行了发掘,考古中采用了先进的GPS定位系统、精确水准仪等科学工具,并及时整理、公布考古报告。专家最后确认永丰库是新世纪中国城市考古的一个重大发现:遗址保存完整,布局清晰,是首次发现的我国古代地方城市的大型官署仓储建筑遗址,也是宁波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标志性的不可再得的珍贵遗址。然而,永丰库的故事并没有说完:宁波市政府对永丰库遗址的进一步保护更体现了落实科学发展,尊重城市历史,提升城市品位的建设理念,在遗址处建一个遗址公园。永丰库遗址公园已经于今年动工,整个工程南起中山西路,北至府桥街军分区宿舍,西接鼓楼及鼓楼商业步行街区,东邻蔡家弄,占地6126平方米。公园将在回填后的遗址上,采用旧石料和砖块,复制考古发掘出的永丰库遗址初始状态。另外,还将开挖府东河,配套建设小型展示厅、管理用房,并适度营造绿化景观。根据国家和省文物局意见,公园以遗址保护和展示为核心,明显有别于一般的城市园林和广场。对于宁波的这一保护举措,令许多全国专家所称道:在城市中心保存如此规模的完整遗址,这样的保护力度体现了宁波文物依法保护的前瞻性和科学性。

  事实上,从1986年至今,宁波在22年时间内,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绘出了一幅幅精彩的画卷:城市历史风貌框架得到完整保护,月湖、伏跗室永寿街、天主教堂外马路、鼓楼公园路、郡庙天封塔等5处老城区得到相应的整治和保护。其中从1998年起实施的月湖街区改造,市政府投入了6亿元资金,月湖边有大量的古建筑群被完整保留下来,并得到了有效的修葺,开辟为银台第官宅博物馆、服装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所;城乡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造价2.5亿元的宁波博物馆以及十大专题博物馆、十大行业博物馆和遍布城乡的众多民办、私人博物馆,与慈城、石浦、梁弄、前童等一系列古村落一起成为宁波的一串串文化明珠;宁波的历史文化保护历程从国内走向了世界,进行了海上丝绸之路申遗、藏书楼申遗、古窑址申遗等多项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申报,其中为配合海上丝绸之路申遗,我市还进行了首次水下考古;宁波的历史文化保护从有形文物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延伸,我市的梁祝传说、奉化布龙、宁海平调、朱金漆木雕、徐福东渡传说、甬剧、姚剧、四明南词、宁波走书、骨木镶嵌、晒盐技艺、妈祖祭典和渔民开洋、谢洋节等先后正式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2年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历程,就是一部全民全社会呵护甬城千年历史文化的巨著,每一页每一面,都记录着宁波为留存历史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宁波的城市历史有多长,宁波人呵护文明的旅途就有多长,如今,保护甬城历史文化就是留存我们的文明、文化已经成了全社会的共识。

  点评

  从名城自觉到文化名城

  宁波市文物考古博物馆学会会长 董贻安

  20多年来,对人类文化遗产的关注和保护,已成为世界性的一个潮流,并不断地从原先仅仅只是保护单体文物建筑而扩大到保护其周边环境以及“历史街区”,直到更有远见地提出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这一人类现存形态最高层次及其推荐,遴选标准的科学演进。

  名城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保护名城遗产,就是延续城市生命历程,保护城市的集体记忆。作为名城,宁波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非凡的名城自觉,在利用世界银行贷款改造中山西路等四条马路中,能科学认知并严格按照国际社会保护文化遗产理念,使天宁寺塔等得以精心守护而堪称典范。名城自觉实际上就是价值观念,认知境界乃至整体素质的表征和折射。

  名城是一部打开的书,记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奋斗、梦想和抱负。而名城遗产既是昨天的辉煌,今天的财富,更是明天的希望。21世纪作为城市文明世纪,又面对我国“城市黄金时代”的到来,文化名城的复兴将是这一历史进程中引人入胜的璀璨华章。

  步入21世纪以来,宁波正是以勇于保护地域文明的气度与胸怀,从大时空的视界和新世纪的高度审视名城的着眼点和立足点。诸如和义路整治其融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为一体的路径;郁家巷街区对地域文化精蕴的开掘与高扬,对以“海上丝路”为主线、以浙东文化为核心的港城个性的提炼与驾驭,尤其是2006年12月宁波“海上丝路”遗产跻身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和今年12月宁波博物馆将建成开馆,更使文化名城得以升华。

  从名城自觉到文化名城,这是宁波自我国名城制度建立以来,已经并将继续行进的一条保护与建设名城之道。

  亲历

  “宁波现代化从历史中走来”

  文物考古研究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办公室教授林士民在1986年时,正是宁波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他亲历了宁波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全过程,他笑着告诉记者:“得知获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时,我激动得一夜没睡好,这是宁波开展文物保护最大的理由。”

  在林士民的记忆中,在1986年申报历史文化名城之前,宁波已经有了多项重大考古发现。1954年,解放后第一次文物大普查中意外地发现了保国寺;1956年,祖关山考古共挖掘了从战国到明代的古墓葬128座;1973年,河姆渡遗址横空出世,被国内外学者公认为长江以南发现的最早的文化遗址,并与黄河流域的半坡遗址一道同为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此后又进行了和义路、交邮大楼、华联、市舶司、电信大楼、唐宋子城、孔庙、月湖等多次考古发掘,其中,1979年的东门口码头遗址发掘出宋代海船一只、宋代石砌引桥式码头3处及大批贸易陶瓷,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宁波的历史文化底子还是比较厚的,当时杭州已经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了,申报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时,我们觉得凭宁波厚重的历史积淀,也完全有资格申报。”1982年,宁波正式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条申报之路一走就是4年,国家文物局、省文物局专家组每年都要到宁波实地考察多次,最后专家组概括出宁波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的四大理由:河姆渡文化的发祥地,浙东运河的两岸有众多相关遗址;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唐宋以来,明州是对外文化交流通商贸易的口岸,唐代已经是我国四大海港之一;浙东文化的摇篮,陶瓷文化、藏书文化,史学文化悠久;反侵略斗争的前沿,拥有抗倭抗英抗法等海防遗址。这其中,还发生了不少小插曲,时任浙江省文物局局长的毛昭晰带着全国专家组来宁波考察时,现场查看它山堰,脱口叫好:“这样好的文物,为什么不申报国家级文保点。”于是专家组一个现场会开下来,它山堰“绕开”省级文保单位,直接就成了国家级重点文保单位。还有一次,专家组考察唐塔,当时唐塔还在居民区中,不少居民把垃圾堆在塔下。专家组虽然肯定了塔本身的文物价值,但对周边情况非常不满,宁波有关部门郑重承诺:城市改造时,一定把塔保护好。此后,在中山路改造时,特意为唐塔保护绕了个大弯,写下了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共同发展的佳话。

  1986年12月获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后,用林士民的话说:“这个称号可并不仅仅是块牌子,它证明宁波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城市功能,也决定了宁波未来港口城市发展的方向。因此作用很大”。得到历史文化名城称号仅仅2个月,宁波市委、市政府对历史文化保护就引起高度重视,拨出近百万元专门经费用于文物保护,此后,这一数额每年都在增长,到如今,宁波每年用于文物保护的经费达千万元之多。林士民说:“近百万元在当时可是巨款,我们拿到钱后,首先就是让所有的文保点都有人管理,接着,对国家级重点文保单位都要建设专门的博物馆。此后,政府部门下拨的经费越来越多,宁波文物的内涵也越来越丰厚,像保国寺,原来只是一座古建筑,如今成了国内外有名的古建筑博物馆,开展的木建筑学术研究,走在全国前列。”

  此外,我市又开始着手制定文物保护规划,文化局、规划局、建设局等单位连续进行了3年研究,还邀请了省文物局、省城建厅参与,多次易稿才正式通过。

  林士民现在还保留了当年宁波获得历史文化名城称号的纪念品——一本《历史文化名城宁波胜迹》,这本薄薄的小册子原本是为外地来甬游客认识宁波而编写的,但从初次出版至今,小册子几乎每年都要新增不少内容,直到如今还是外地来甬游客指路的宝典。

【编辑:赖小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