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曲艺团退休老演员萧作如
7年前,国内首部英语配音京剧《白蛇传》在京公演,可是仅有一名观众的尴尬境地让英语京剧推广受阻。现在,天津市曲艺团退休老演员萧作如又把曲艺唱段用多种外文填词,希望用这种方式将天津的曲艺教给更多的外国人,但相关人士却持怀疑态度。
萧作如今年76岁,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给一个女学生辅导英文的梅花大鼓,选用的唱段是《游西湖》。师生面前的乐谱夹上,一张张曲谱上面标注的外文唱词儿五花八门,有英文的,也有日本语甚至是法语。
韵味十足的旋律配着绕嘴的英文,唱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女学生刚刚开始学,所以,一个个单词先要逐个熟悉,熟练地读对了单词,萧作如让她把几个单词连成一句连贯一下,唱出的第一句“古老的中国”中,“venerable China”这个词就显得有些不对劲儿,这句话在萧作如的嘴里旋律应该是向上扬起的,英文和中文发音方式不一样,女学生的“China”唱得过于生硬了,声调自然也随着单词的发音成了降调的。“音调提高一点,向上升调。”萧作如不断纠正,女学生的音调则一句比一句高。最终,这句难以把握的音调终于和梅花大鼓的旋律相辅相成了。
萧老师自创的外文曲艺教学是从1992年开始的,随着外国学员的增加,他才有了谱英文唱词儿的想法。16年来,他用外文填词谱写的曲艺唱段已经有二三十首了,取材于少儿民谣、中外童话、寓言故事等,填写好的外文唱段包含铁片大鼓、梅花大鼓、天津时调、单弦、河南坠子等曲种,专门学习外文曲艺的学生就有20个了。为了教外国学员,萧作如业余时间也开始学习外语:“我学会了才能教给别人啊。”(新报记者张艳)
质疑脱离了文字外语大鼓不伦不类“我并不赞成将中国的曲艺用外文来演唱的做法。”天津音乐学院音乐学教授杨雁行教授说出了自己的观点,中国的文化精髓恰恰就是文字,没有了文字的依托,也就失去了曲艺的真正意义。唱词儿和曲子二者密不可分,用外语来演唱实际上也就让曲艺变了味儿,变得不伦不类。
杨教授认为,要想传承中国的曲艺文化,最好还是学习原汁原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