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南京10月3日电(记者 朱旭东)坐落在苏皖交界、石臼湖畔的江苏省高淳县武家嘴村,曾是个穷得丁当响的捕鱼村。改革开放以来,凭借临湖通江的地理条件和村民善于驾舟的传统优势,武家嘴村选准造船水运业为突破口,闯出一条富民强村的特色之路。2007年,村民人均收入8.58万元,70%的农户资产在百万元以上,连续13年成为南京市的首富村,被远近的人称为“船老板村”。
敢为人先,率先改善生活
武家嘴曾是南京最小、最偏远的一个村庄,人均耕地不足三分,村民世代以捕鱼为生。每到冬春枯水季节,他们只得走村串户,乞讨为生,因此得名“渔花子村”。
1978年的武家嘴村由于“吃大锅饭”,村民积极性不高,集体经济非常薄弱。十一届三中全会刚刚结束,当时的武家嘴村党支部书记武因金决定将村里的渔船分掉。“当时武家嘴大队下设6个小队,每个小队分3个组,每个小组都分到4条小渔船。”武因金说,分船不到半年,村民的积极性就上来了,因为捕鱼捉虾赚来的钱归各小组使用,当时每条船每年能赚两三千元,大大改善了村民的生活。
“安徽小岗村分田后,我们就分船了,因为我们的资产基本上就是船。”武因金说。当时分船事先并没有向上级政府请示汇报,周边乡村对这一做法也颇多非议,武因金还因“无组织无纪律”而受到公社党委的处分,留党察看两年。
依托造船水运综合发展
当村民分船尝到甜头之后,造船谋生的积极性被激发出来,思想也显得活络起来。很多村民不仅自己造船捕鱼,还造船出售给周围的村民;渔船不仅用来捕鱼捉虾,闲时还用来跑运输。
1982年,20岁的武继军和本村70多名青壮年劳力一起驾着72条小木船外出跑水运,从安徽芜湖装砂石到南京,一个航次赚了1200元。几个月后,武继军又借钱购买了当时全村最大的一艘木船,有68个吨位,成了村里的第一个万元户。具有创业激情的武继军于1984年开始担任武家嘴村第一任村委会主任。
从那以后,村民们开始进入造船--卖船--造大船--卖大船的循环,并渐渐组成了自己的运输队。2007年8月,南京武家嘴集团组建完毕并成为南京第一家村企产业集团,注册资本3.2亿元,总资产9.6亿元,经营范围涉及船舶制造、维修与销售,内河、沿海水上运输和服务,生态农业、消费服务、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
不管集团经营范围有多广,造船水运一直是武家嘴的特色。53岁的村民武因春说,存折上基本没有钱,有了钱就想着造更大的船。“村民们都这样,你造了3000吨的船,我就要造5000吨的船。”武因春目前共投入1000多万元造了4条船,每个月的租金就收入20万元,但他的资产在村里只属于中上水平。
“错过机遇是罪人”
武继军认为,武家嘴的崛起,主要是主动抓住了几次发展机遇。第一次是苏南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之时,几个头脑灵活的村民不再“捕鱼为生”,转而为乡镇企业的基础建设运送砂石等建筑材料,年收入从几百元一下子提高到数千元。在他们的影响下,村民纷纷改造渔船跑运输,水运生意越做越红火,钱包也迅速鼓起来,万元户、十万元户成为普遍现象。
第二次是浦东开发带来的水运机遇,村党总支鼓励村民发展水运、造船业。那时,全村滩涂沿湖岸边都变成造船厂,家家户户造大船。后来由于国家压缩基本建设规模,建材市场一度低迷,村党总支又及时引导村民向集装箱等多品种物资运输转变。正因为积极调整了运输结构,当周边水运业大幅度下滑时,武家嘴村反而有所增长。
第三次是党的十五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作了充分肯定,给武家嘴人吃了一颗“定心丸”。这一年,武家嘴人共投入资金上亿元,造船吨位达5万吨,相当于上两年的8倍。前几年,武家嘴村又投资10多亿元在长江边上兴建两个大型船舶生产和维修基地,有效拓展了造船、水运业的国内外市场。
武继军常说的一句话是“机遇不等人,不争不抢是庸人,错过机遇是罪人”。随着长三角一体化步伐加快和世界船舶制造业纷纷向亚洲转移,武家嘴村的船舶已越造越大。目前,武家嘴村所接来自新加坡、韩国等国的造船订单已排到2012年,总造价60亿元。武家嘴村正从传统水运业、造船业向现代航运物流业、现代造船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