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0月6日电题:我国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新华社记者周玮
到网上图书馆查资料学知识,去公益课堂听讲座学本事,上博物馆看展览长见识,在家门口欣赏文化大篷车送来的精彩演出……如今,越来越多的城乡居民免费或是花少量的钱,即能享受到便捷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
30年来,从发展群众文化事业到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从计划性的文化产品供应到尊重人民群众文化消费的自主性和选择权,我国城乡文化设施面貌一新,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进一步实现。
加大投入力度 建立保障机制改革开放30年来特别是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权益的保障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逐渐形成了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维护和实现公民基本文化权利的执政理念。
国家“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一系列加强文化建设的新思路、新要求,极大鼓舞了全社会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各地将文化建设摆上了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大对文化工作的支持力度。
近年来,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力度。全国文化事业费呈现大幅度增长,2007年全国文化事业费达198.96亿元,比1980年增长了30多倍;各级财政对农村地区、西部地区,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文化建设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国家拨付专项资金,逐步实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送书下乡工程等一些重大的文化项目。
开辟公共文化服务新途径,一些省市如江西、安徽、浙江、黑龙江、青海、陕西等设立农村文化事业专项资金,采用政府购买补贴等方式,向基层、低收入和特殊群体提供基本文化服务。河北、山东青岛、广东东莞等地探索公益性文化活动社会化运作的方式,引导符合条件的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民间组织承办公益性文化活动。
强化基础设施 健全服务网络1978年,全国共有博物馆349座,群众艺术馆92家,文化站172个。
30年来,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十五”期间,我国基本实现了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的目标。目前,全国共有县以上公共图书馆2799个,文化馆3217个(含群艺馆),博物馆1722个,文化站37384个,社区、村文化室137665个。
进一步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形成较为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各地举措连连:
云南省把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落实在“十一五”规划中,重点抓好千里边疆文化长廊工程、贫困县“两馆一站”建设工程、兴边富民工程、文物维修保护工程。
青海省组织力量,为藏区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民族语影视译制节目;鼓励发展“文化中心户”、农村文化大院、民间业余剧团等各种形式的农牧民自办文化,培养和树立了一批示范典型。
广西集中财力,重点突破,在“老少边山穷”地区相继开展了三次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几年来各级财政投入3亿多元新建扩建文化馆46个、乡镇文化站505个、村级示范图书室400个。
文化产品日益丰富 发展成果城乡共享作为国家文化共享工程示范县的宁夏贺兰县支中心,把为基层群众服务的战线拉到了农民的田间地头。他们精心挑选了农业种植、养殖技术光盘,直接送到农民手中。这里的农民把文化共享工程亲切地称为“农民致富的好帮手”。
把优秀的文化资源以数字化的方式传输到基层,文化部与财政部于2002年共同组织实施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开辟了不受地域、时间限制的崭新的文化传播渠道。目前基层服务点已超过61.4万个,辐射人群上亿,资源总量已达69TB(1TB数据量相当于25万册电子图书或926个小时视频节目)。
让城乡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政府有关部门不断探索着新途径。送书下乡工程为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和乡镇配送图书787万册,满足基层人民群众看书需求;流动舞台车配送工程为基层文化机构配备流动舞台车700多辆,到农村开展灵活、多样、方便的文化服务;中国少儿歌曲创作推广计划的实施为未成年人提供了更多的优秀产品。
为广大群众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服务,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单位积极转变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
从2004年5月1日起,全国文化、文物系统各级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对未成年人等社会群体免费开放。2008年3月开始,文化文物部门管理的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逐步实施免费开放,2008年列入免费开放试点的博物馆、纪念馆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为500余家。
目前,除西藏、海南外,其余29个省份已免费开放试点博物馆、纪念馆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410余家,另有200多家未列入试点范畴的博物馆主动免费开放。这些博物馆,特别是一批大型博物馆的免费开放,激发了公众参观博物馆的兴趣。凡免费开放的博物馆,观众人数均比免费开放前成倍增长,有的甚至增加了数十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