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玉飞生前跟朋友在一起
心灵地震
本报记者博客率先披露“北川县委农办主任自杀”引发关注 北川县委组织部拟定计划,干部将脱岗进行全天候心理培训
10月3日,北川县委农办主任董玉飞自杀身亡。灾后心理干预、心理重建,再一次成为公众关心、讨论的热门话题。昨(8)日,北川县委组织部部长王理效透露,他们正在拟定相关规定,进一步关注基层干部心理健康。王理效说,北川下一步将对干部进行培训,主要内容即作心理辅导。北川将请专业的心理专家,让基层干部脱岗学习一段时间。
强制轮休依然不能实现!
官方声音
北川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郭志吾昨日透露,董玉飞自杀事件已引发国内众多媒体关注,央视、新华社、南方都市报都已因此事与他联系。
近日各大网站和媒体也以多种形式转用早报首席编辑党青10月5日博客《地震暴雨双重“垂直打击”北川首例政府官员自杀身亡》,很多网友直指,未有人在地震和暴雨造成的泥石流之后,关心北川基层干部的心理健康,造成他们心中有无法承受之重。
传言说,北川县委组织部即将出台的文件,是因董玉飞事件而生。王理效否认了这一说法,他说,将出台的规定,其实是对前期相关规定的提升、完善与充实。地震之后,北川一直有一些关爱措施,且出台文件并陆续实施。灾后重建期间,抚慰、关爱、解决特殊困难等也在同步进行。北川县委组织部,按照县委的要求,先后组织人员,对820余户家属遇难的干部职工及遇难干部职工的家属进行了走访、慰问,“跟他们聊天,听他们倾诉。”
从今年6月开始,北川出台规定,原则上每周六可以休息。此规定在会议讨论决定后,正式行文,王理效了解的情况是,有些部门有人一周一休,但有些部门并没有人休息。“工作很多,有规定也自动放弃了,工作太多忙不过来。县里的领导,也是根本没办法休息。”今年8月至9月,北川再次出台规定,要求各部门人员强制轮休一周,但仍是部分休息、部分未休。
那场暴雨 给他致命一击?
自杀悬疑
董 玉 飞事件,王理效未做任何评说。但他表示,董玉飞去世 前 9—10天,开始休假治病,中药、西药都在吃。“到底什么病,只能问医生了。”
董玉飞,去世时任北川县委农办主任,此前曾历任北川县农业局副局长、禹里乡党委书记、县农业局局长。亲历汶川大地震,也亲历了9月暴雨为北川带来的第二次灾难。地震中,董玉飞失去了12岁的儿子,他和妻子仍然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一线顽强地工作。董玉飞的弟弟董卓锴,在地震中失去妻子和孩子,仍是独自一人带着伤痛,以白什乡乡长之职位,与老百姓一起抗灾重建。最困难的时候,董玉飞已经和幸存的家人一起度过。为何,他会在此刻自杀?还选了一个看来救无可救的方式?
北川官员并不愿意过多谈论董玉飞事件。但熟悉董玉飞的同事说,他因痛失儿子悲痛过度而自杀,他去了天堂拥挤快乐的人群中寻找爱子。
另一种说法则是,董玉飞在禹里乡当党委书记期间,政绩一般,可能是因为修漩坪水库原因,限制了禹里乡发展。但这一说法,民间并不认同,因为事件发生在一两年前。对于董玉飞自杀,最一致的猜测是,北川地震百废待举之时他受命于统辖北川“农口”,130多天后,“9·24”罕见雷电暴雨给予了他致命一击。因为这次老天爷的“垂直打击”,对象直接是他的“农口”,因此,压力太大,信心被摧毁……尽管有多种猜测,时至今日,没有人知道董玉飞为何自杀。
10月5日下午,在安县桑枣镇,北川为董玉飞举行了一个简单的“送行仪式”。很多北川人去为他送行,很多人在为逝去的董玉飞落泪。认识董玉飞的人都说,他是个好人,地震前,还是个爱笑、爱讲笑话的人。
网友直指:干部关怀刻不容缓
心理重建
董 玉 飞自杀后,1000余名网友留言,这其中,既有董玉飞的同 事 、朋友,也有根本不认识董玉飞的网友。但很多人谈到同一个问题:关注灾区群众、特别是基层干部的心理重建。
凡接触过的心理学者,无一例外都说,灾区在进行灾后重建的同时,必须更要加强对幸存者心理干预,进行心理疏导,不然将会发生可怕后果。从唐山大地震、伊朗大地震等无数地震中,世界心理学界总结出一个铁律:地震发生,受灾幸存者焦虑之后是抑郁,严重抑郁的结果是漠视生命,半年之后是灾区自杀行为高发时节。
老董,为什么选这条路
网友“爱无边”在留言中说:“老董啊,为什么会选择走这样一条路呢?难道就没有其它选择吗?”他在留言中回忆在禹里工作期间,与董玉飞一起下乡的情形。他看到了董玉飞这个老北川的想法和抱负;他也看到,作为父亲的董玉飞,跟儿子上街买菜的情形。一位没留下姓名的网友说,他是一土生土长的北川人,也是一名在北川工作的干部,北川人内心的苦是无法形容的。
蒋可,是北川前县委副书记蒲方方的司机,他在留言中留下自己的真实姓名,一句话道出大多数灾区人民的想法:“你说的没错,对灾区人们的心理关怀是刻不容缓的。我们很多很多人都快要支持不住了。”
网友“飞鹰”认为董玉飞事件是“一个用生命换来的警示”。
铁打的汉也快垮了
“木”在博文中如此描述北川人现今的心理状态:“对于像我们这样亲身经历过‘5·12’大地震的幸存者来说,心理的承受能力已经基本到达极限,而再次经历了‘9·24’暴雨泥石流,我们已经是伤痕累累了,即便有心理干预,我们也需要时间和勇气去面对,去承受。我们失去了一个好干部,但我们对未来依然充满信心,我们敢于面对现实。” 早报记者吴楚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