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姐对我的爱,已经渗透到骨髓里”
1985年,不幸降临在万竹乡前池村一个贫苦农家,母亲撇下两个年幼的女儿离家出走,父亲因坐骨神经瘫痪在床,年仅6岁的王志梅过早地承担起照顾家庭的重任,当时的王义梅只有4岁。“依稀记得当年拉着姐姐的衣角喊肚子饿,姐姐踩着凳子踮起脚爬上那个跟她体型相差甚大的灶台开始学习做饭,从那一天开始,我心中关于母亲的概念和位置便逐渐被姐姐代替。”儿时的情节一一浮现在王义梅眼前:
农忙时节,跟姐姐一起帮爸爸分担农活,姐妹俩一起抬一箩筐谷子,总是姐姐那端的扁担短我这边的长,箩筐都快要碰到姐姐的背了,也许正因为这样我比姐姐个子高得多;
尽管姐姐自己是个很胆小的人,可一遇到我被人欺负,她就会毫不畏惧地挺身而出。记得有一回放学路上我被好几个男孩拦着打,姐姐看到后冲了上来,跟他们撕打起来,看着姐姐受了很多伤,我哭着问姐姐干嘛这么拼命,姐姐说:“我决不允许别人欺负我妹妹!”那一刻,我明白了什么叫作血浓于水的亲情;
姐姐15岁那年,家里穷得快揭不开锅,爸爸实在供不起两个人的学费,姐姐便主动提出辍学打工。那一年,姐姐进了一家塑料压机厂做了一名普通工人,因为坐在凳子上还够不着模具,爸爸特地帮姐姐把凳子腿加高……
从小姐姐就教会了我什么叫付出。通过姐姐的勤劳节俭,5年后,一家三口终于搬出了潮湿破旧的小泥屋,住进了水泥结构的楼房。
“在没有妈妈的日子里,尽管姐姐比我才大2岁,但在生活中,姐姐替我撑起了爱的天空。姐姐对我的爱,已经渗透到了我的骨髓里。”王义梅说,一直以来,她和姐姐互相鼓励、互相照顾、互相扶持,她们姐妹之间的感情不是任何语言可以描绘的。
“哪怕跪,我也要为你跪出一条生路”
伴随着种种辛酸与甜蜜,姐妹俩先后组织了幸福的小家庭:姐姐嫁到岳林街道舒后村,妹妹与一位在甬打工的东北小伙子共结连理。
然而,2008年8月14日,一个电话打破了原本宁静的生活。电话中传来姐姐的阵阵痛哭声:市人民医院血液检查推断为白血病。王义梅努力克制着自己的情绪,不断地安慰姐姐,并让姐姐第二天到宁波再检查一下。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宁波市第一医院的《疾病诊断意见书》上这9个大字,犹如晴天霹雳般几乎击垮了全家人,和父亲、姐夫、姐姐的公公婆婆一样,王义梅也是悲痛欲绝。但她知道自己必须马上振作起来,于是,15日那天她陪姐姐办理了住院手术,紧接着就是一系列的化疗。姐姐化疗反应很严重,成天恶心、呕吐,还得三天两头接受骨穿。更不幸的是,姐姐化疗过后还是感染了,用了进口抗生素才暂时控制住,但每天8000多元的费用很快就使家里捉襟见肘,姐姐随时面临着停药的危险。
医生告诉他们,只有通过骨髓移植,这个病才有较大的治愈希望,而且要快。如果不进行骨髓移植的话,王志梅的生命将只剩下3-7个月。
家里的积蓄全部掏空了,亲戚朋友处能借的也大都借了,已经化去了16万元,可一切顺利的话,移植手术加上后期排异至少需要50万元。
“化疗都已经承受不起了,就不用妄想移植了,我也不想再给你们增加这么大的负担了。”得知要这么多钱,姐姐打算放弃治疗,可眼泪却抑制不住地直流下来。
“我知道她舍不得儿子,舍不得老公,舍不得那么多爱她的人,可现实却不得不让她选择放弃,她眼里流的都是无奈。我紧紧握住姐姐的手,告诉她,我要做骨髓配型,如果成功了,哪怕给人下跪,我也要为姐姐跪出一条生路!”在全家人的劝说下,姐姐终于同意进行配型。9月28日,杭州血液中心传来好消息:姐妹骨髓配型完全吻合,治愈可望高达75%。与此同时,王义梅做了一个决定:把刚满周岁的儿子送到东北婆家,自己全心全力奔波姐姐的事情。
“只要有一丝希望,我都要尽千万倍的努力”
尽管王义梅他们很努力地凑钱:爸爸卖老家的房子,姐夫家到处借,但医院的催款单一张张过来,压得他们没有喘气的机会。于是,王义梅开始四处奔波。
9月17日,王义梅叫上表妹在万竹老家进行了首次募捐,父老乡亲们纷纷捐款。一位84岁的老大爷含泪捐出2000元,当王义梅上去鞠躬时,发现老大爷穿的汗衫有好几个破洞,顿时热泪盈眶;一位老奶奶刚在集市里卖了1篮鸡蛋,这100元也捐了出来;还有许多好心的乡亲,尽管家里并不宽裕,却一一伸出援手……在老家这个经济贫困的小山村,居然募捐到13027元!
9月21日,王义梅又和父亲、亲家公两位老人还有几位志愿者一起在宁波东门口辗转募捐,陌生行人捐的3000元爱心款又使姐姐的病情暂时得到缓解。
10月5日,王义梅和30多位志愿者冒雨在宁波中山广场募捐,虽因下雨人不多,但过往行人纷纷慷慨解囊。活动结束后,大家一起把6265元爱心款送到医院。
募捐、借钱、卖房子,即便这样,离50万元的医药费还有30多万元的缺口。想到有一天姐姐也许会闭上绝望的双眼,王义梅的心开始滴血:“不管这条路有多难,我都要为姐姐托起生的希望,替小外甥留住妈妈,只要有一丝希望,我都要尽千万倍的努力!”
记者感言:采访结束之后,颇有感触:只有经历过生离死别的人,才能体味到生命和金钱是那样的沉重,亲情是那么可贵,即使没有希望,也要拼命凑钱,去追寻那渺茫的希望,渴望着奇迹的发生……读者如果愿意伸出援助之手,可与本报记者联系(88967477或13003755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