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民生·城事
“娘家”多渠道服务企业 时刻感受温暖
稿源: 东南商报  | 2008-10-21 09:12:16

  协会、工商部门邀请政协委员对农村食品安全问题开展联合调研。通讯员 黄海燕 摄

  改革开放30年,也是江北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30年。江北区个体劳动者协会和民营企业协会分别成立于1984年和1993年。成立之初,全区仅有个体工商户1573户,注册资金123.5万元;民营企业248家,注册资本3623万元。经过不断发展,截至2008年9月,江北区已有个体工商户8304户,注册资金20742万元;民营企业6499家,注册资本1036655万元,民营经济已成为江北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就

  “娘家”多渠道服务企业

  江北区民营个体协会坚持全方位、多渠道服务于民营个体会员,化管理为服务,使企业意识到协会是能给他们“遮风避雨的娘家”。

  加强会员档案管理

  通过建立会员电子户口,将全区所有会员的详细资料输入计算机,做到了会员管理底子清、情况明。完善“协会—分会—片区—小组”四级管理体系,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管理网络。注重发挥会员移动短信平台作用,将协会的活动、培训信息、商展贸易和生日祝贺等动态在第一时间以短信形式告知会员。

  每年年初及时通过短信提示等形式,督促会员办理年检和验照。在此基础上,落实专人负责帮助会员单位进行网上年检无偿服务。今年年检期间,为380多家民企会员提供网上年检帮助,得到广大会员的一致认可。

  提高协会影响力

  承办政府大型活动。协会多次主动承办由政府主办的系列民营经济发展论坛,搭建起一个企业与政府交流的平台,被会员誉为“企业联系政府的金色纽带”。

  加强培训教育。大力实施“5511培训”工程,区协会每季度都组织新设企业会员进行《公司法》、《商标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培训,使新会员及时掌握进入市场所需的各项法律知识。近年来,共组织企业法定代表人准入培训18次,组织会员参加各类培训6100多人次。

  同时,积极鼓励企业“走出去”,参加各类商务会谈,共组织376家企业参加了“江苏宜兴招商洽谈会”、“陕浙民营企业座谈会”等,引导企业异地拓展,优化资源配置。

  扩大服务领域

  区协会联合16家职能机构组建了区民个协会维权中心,下设分会维权联络站、企业维权联络点,并向企业发放了5000多份“维权服务卡”。目前已受理咨询680多次,帮助维权190余起,挽回经济损失1780余万元。

  “现在企业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首先想到的就是我们协会。”江北区民营个体协会秘书长石纪伟在最近召开的全区民营个体企业维权会议上很有感触地说,“这说明我们服务工作做到家了,另外也对我们今后的维权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针对困扰企业的“招工难、留人难”问题,协会积极发挥自身的优势,并联合有关部门组织民营企业专场招聘会10余场,共有1200余家企业参加,帮助招工8400余人,另外还去外省市的重点技校招聘技校毕业生进企业。

  区协会经常上门慰问困难会员,使他们深深感受到来自“娘家”的温暖。同时积极实施会员健康工程,已经连续4年分期分批开展为企业家体检送健康活动,建立了骨干民营企业会员健康档案,提供系列化的跟踪服务。

  区协会积极发挥自我监督的职能,引导企业自律。近年来,联合江北区委宣传部开展“诚信企业”、“诚信经营户”评选活动,通过建立服装、粮油食品等行业协会,促进同业企业互相合作,避免恶性竞争。同时,加强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协会调研的《重视商标注册保护工作,积极推进品牌战略》,引起江北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协会提出的建立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议,已被江北区政府全部采纳,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通讯员 沈炜 徐波

  服务

  大力推进企业科技创新

  近年来,江北区积极出台一系列促进都市型工业发展和集聚的政策,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引导企业加快技改步伐,工业经济逐步开始由规模扩张向内涵增长转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个企业要在竞争中成为赢家,技术创新永远摆在第一位。”江北工商分局副局长、区民营企业协会会长裘爱珍说,要发挥政策的引导和激励作用,大力营造推进科技创新的良好环境。

  一系列扶持政策的出台,激发了企业科技创新的热情。现在,许多企业把引进高新技术和先进设备作为提升传统产业、加快产品更新换代速度的“撑杆”和“支点”。宁波爱柯迪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投入2251万元的技改项目——年产400万件汽缸体生产线全面完工,开始进入生产。该生产线预计可为公司带来7000万元的销售收入,实现利润预计为1200万元。与爱柯迪一样,江北区许多工业企业都尝到了技术改造带来的甜头。全区正在实施的158个技改项目已累计投入技改资金4.5亿元,同比增长72%,其中在新开工的21个项目中,有8个项目将引进进口设备。

  科技创新,不仅使企业的利润大幅增加,而且也有效地促进了节能减排工作,催生了一批“节能先锋”,如宁波开利刀片制造有限公司、宁波江花新谊安全玻璃有限公司、宁波跃进汽车前桥有限公司等。据了解,通过引导和鼓励,今年工业企业对设备投入、示范试点工程建设等方面的积极性大大增加,纷纷采取有效措施实施节能减排,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步伐。通讯员 周宣民

  创新

  用制度管人 按需求进人

  在原材料价格上涨、全球经济形势严峻的背景下,成立于2007年的宁波吴泰进出口有限公司今年上半年的销售总额达到9500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80%,利润总额也有大幅增长。企业负责人吴伟铭说:“企业的创业和发展主要得益于在管理和选人方面下功夫,我们紧紧抓住组织构架与人才引进两条线,真正实现了用制度管人、按需求进人。”

  人性化与制度化并重

  2007年是吴泰公司发展的起步阶段,由于人员少、业务单一,吴伟铭主要实行的是人性化管理。这种管理方式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和凝聚力,在创业之初起到了一定效果。

  随着企业逐步壮大,单纯人性化管理的种种弊端开始显现。“要在日趋严峻的宏观形势下站稳脚跟,就不能只讲一团和气,必须增加制度的约束,建立更为严格的游戏规则,人性化管理的目标才能落实。”吴伟铭说。由此,一场通过人事制度改进,提升企业软实力的改革开始了。

  建立科学的管理构架

  吴伟铭将公司细分为战略投资部、市场运作部等9个部门,每个部门的员工只对部门经理负责,部门经理对业务副总经理负责,业务副总经理直接对总经理负责,辅以完整的业绩考核与奖惩制度,形成了“副总——部门——员工”的垂直管理模式。

  为及时把握经营风险,了解市场价格变化情况,公司还派出专职人员到鞍山钢铁、邯郸钢铁等国内主要供货商所在地,实施异地管理。有了科学完善的管理构架,吴伟铭充分授权,具体的事务放手让副总和部门经理去干,他只抓宏观的发展目标和大的方针政策,管理公司越来越得心应手。

  选择适合自己的人才

  今年年初,公司花巨资买下了化工材料研究所的挂靠企业中物材料责任有限公司,将20多名博士从四川绵阳全部引入。吴伟铭认为,公司缺的是专业人才,发挥公司的资本和市场优势,结合四川的技术优势,不仅能让这些专家有更大的发挥空间,还可以大大缩短企业开发新产品的时间。

  在今年举行的浙洽会上,吴伟铭认识了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化工材料研究所相关负责人,当对方谈到他们研究的PPS(聚苯硫醚)改性复合材料及其制品时,吴伟铭表示了浓厚兴趣。

  公司做大后,吴伟铭反而更轻松了,卸下繁琐事务的他不再埋头拉车,而是有了更多的精力抬头看路,思索企业发展的目标。眼下,公司顺利经历了市场大大小小的价格起伏,业务发展稳健,客户基础稳定。通讯员 俞爱儿

  创业

  “史翠英”:靠品质和创新谋发展

  近年来,“史翠英”在水产品牌林立的宁波异军突起。

  从上门推销起家

  1992年8月,史翠英带着1万多元钱来到宁波,做起了海产品生意。她把泥螺、蟹糊装在木桶里,挨家挨户上门叫卖,以朴素的促销方式把自家的产品“打进”宁波多家酒店、商场、连锁超市。由于心诚、价实、品质好,史翠英的生意越做越顺,并挂靠到一家企业,对外的名称为“鄞县水产供销公司海味经营部”。1996年,史翠英从水产公司脱离出来,成立了宁波市史翠英食品发展有限公司。2000年初,在上海投入200多万元创办了上海史翠英水产品食品有限公司。目前史翠英的公司已成为专业从事海产品养殖、收购、生产、销售等系列经营活动的农业龙头企业。此外,除海产品,近年来“史翠英”还向着产业多元化方向不断发展。

  注重研发新产品

  多年来,“史翠英”始终以品质求生存,以创新求发展,注重对新产品的研发力度。公司特别制订了一条召回制度,向消费者承诺,如发现产品异样,或者运输过程中造成标签走样、模糊,一律不许上柜;发现有质量问题的产品一律召回并立即销毁,赢得了消费者的口碑。公司先后投入数百万元资金,购买了先进的检测仪器,改善了生产环境,研制出一系列新产品,形成“史翠英”、“一餐”、“壹礼拜”、“畈里塘”等几大品牌。

  目前公司已与周边城市多家星级酒店建立起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特别是近年来,公司各方面取得了快速发展,拥有多家直营专卖店,并和华东地区多家酒店建立起了良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同时还进驻各大超市。

  几年来,史翠英公司及产品先后多次荣获省、市消费者信得过单位,宁波市名牌产品,宁波市知名商标,省、市诚信企业等荣誉,公司生产的鳗鲞和“一餐”黄泥螺,2006年获得了“中国有机产品”称号,成为宁波海产品行业惟一获此殊荣的企业。在获得各项荣誉的同时,史翠英不忘回报社会,已为帮困助学、慈善活动等先后捐款600余万元,设立企业留本冠名基金200万元。通讯员 吉敏捷

【编辑:宁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