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家宝总理论黄宗羲思想的亲笔信
专家说它“很有分量”,下期刊物上还会有温总理的书信内容
本报讯 社区自办内部刊物并不稀奇,而余姚阳明社区办的一本以文史为主要内容的学术刊物,受到了很多学者、专家的好评。正在编辑的下一期刊物中,还会刊登温家宝总理书信的复印件(见上)。
历史文化街区组建研究小组
这本内部刊物名叫《阳明史脉》,它的主要撰稿人都是“阳明历史文化研究小组”的成员。
昨天,记者来到阳明社区居委会办公室时,研究小组组长、78岁的退休干部胡惠瑞正在仔细校对着下一期刊物的文稿。他告诉记者,阳明历史文化研究小组成立于2002年。“我们阳明社区成立于2002年。社区内的管家弄、武胜门路等区域是余姚保存最为完好的历史文化街区,历史上人文昌盛,名人故居众多,如心学大师王阳明故居‘瑞云楼’、明末思想家黄宗羲曾孙迁居城内世居的‘黄家墙门’、明代阁老孙文恭故居‘宰府宅’、明散文大家故居‘清晖佳气楼’等等。”胡惠瑞说,社区内一些爱好文史研究的居民都觉得,如此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值得去挖掘、弘扬,于是凑在一起组建了“阳明历史文化研究小组”,有趣的是不少组员还是这些名人的后人。
内部刊物得到专家认可
一开始,小组成员经常往外投稿,到2006年初,成员们已经公开发表了100多篇学术研究文章。2006年初,小组办起了简报形式的《阳明史脉》。记者看到,最新一期的刊物改了版,印刷非常精美。
这份刊物的学术水准也越来越高,它不仅在整个街道有影响,还扩展到余姚整个学术界,余姚不少学者、专家纷纷为刊物撰稿。著名文史学家史晓风先生夸赞这本刊物学术水准很高,浙江省社科院研究员、《浙江学刊》执行主编吴光夸这本内部刊物“很有分量”,并表示《浙江学刊》会从里面择文刊登。
与此同时,“阳明历史文化研究小组”的规模也在扩大,成员从15人增加到21人,并且出现了年轻人的身影。“我们的目的就是让更多的小区居民了解我们身边的历史,从而爱国爱家。我们会不断扩大研究小组的规模,只要对历史文化知识感兴趣的社区居民都可以参加我们的小组!”胡惠瑞告诉记者。
下期刊物会有总理书信内容
每年年初,研究小组都会开会决定一年内的几个集中研究选题,最新一期刊物的选题是王阳明研究,而下一期的选题则是黄宗羲研究。在下一期的刊物上,还将出现温家宝总理书信中论黄宗羲思想的内容。这封信,和胡惠瑞的朋友史晓风先生有关。
著名文史学家史晓风先生祖籍余姚,曾任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和教科文卫委员会文化研究室主任。史晓风先生是温家宝总理的友人,2005年1月至7月,两人曾通过书信多次交流黄宗羲思想研究。温总理在2005年3月22日给史晓风的回函中写道:“我喜读黄宗羲著作,在于这位学问家的许多思想有着朴素的科学性和民主性。身为天下人,当思天下事。而天下之大事莫过于‘万民之忧乐’了。行事要思万民之忧乐,立身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应谨记这些道理,并身体力行。”温总理表示,如对黄宗羲研究有用,这封书信可以公开发表。得知《阳明史脉》接下来的一期将刊登黄宗羲研究文章后,史晓风先生便把这封信的复印件寄给了胡惠瑞。
“这封书信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总理的以人为本的思想。总理对研究黄宗羲思想这么重视,我们大受鼓舞!”胡惠瑞说,目前下一期刊物的大多数文章已经完成,他们正在精心编辑,“我们打算下一期刊物出版后,转交一本给总理!”
为提高居民文化素质出力
对于“阳明历史文化研究小组”和《阳明史脉》,余姚阳明街道和阳明社区一直给予大力支持。“他们等于在做历史文化普及工作,这对提高我们社区居民的文化素质、促进小区的精神文明建设来说,都是大好事。”社区书记何服义告诉记者。
胡惠瑞说,在研究撰文的同时,很多小组成员在社区里开起了系列讲座,社区方面也经常和研究小组一起举办各种展览。“这本刊物虽然是学术刊物,但它写的都是我们社区里的历史名人,所以很受居民欢迎。”何服义说,现在,很多社区居民对于社区里的名人故居、历史掌故都一清二楚,许多孩子对老街区的历史文化知识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里面自然有研究小组和《阳明史脉》的一份功劳! (记者 李锋 通讯员 陈健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