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包承祚到陈百珍家做客。见习记者 王鹏 摄
59年前,当时才13岁的包承祚随母亲和兄弟逃难到慈溪,住在一户叫陈宗美的人的家中。陈家有4个儿女,其中4岁的三女儿百珍因为爱哭给他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三个月后,包承祚一家离开陈家,两家人再无联络。
时光荏苒,一晃59年过去了。上个月,今年72岁的包承祚随儿子一家出去旅游,与同是随女儿出去旅游的陈百珍意外相遇。昨天,包承祚来到陈百珍家中做客,回忆起这59年来的风风雨雨,两位老人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为避难投奔陈家
事情要从59年前说起。1949年5月末,当时包承祚13岁,他的父亲已过世4年,他和母亲及2个哥哥住在灵桥西的狮子街,也就是现在的灵桥广场这个位置。
“当时解放军已悄然进城,夜里睡在门口的石阶上,而国民党残余势力仍在负隅顽抗。”对世事一知半解的包承祚,听邻居们说,国民党军队为了阻止解放军东进,可能要炸掉灵桥。“我们家就在灵桥边上,那炸弹岂不是要落在头上了?”果不其然,当天晚上,包承祚就听到头顶隆隆的飞机声,远处传来炸弹爆炸的声音。第二天,包承祚和哥哥们出门发现,现在工人文化宫一带的房屋已变成一片废墟。邻居们纷纷逃走,四处避难,包承祚的母亲也收拾了几件衣服,打算举家去投奔慈溪坎墩的一个叫陈宗美的人。两家人只是沾一点亲,之前几乎没什么往来,母亲去投奔陈家,实属万般无奈之举。
就这样,母亲带着包承祚三兄弟乘船来到慈溪,好不容易找到了陈宗美家。听说是从宁波来慈溪逃难的,陈家收留了他们。
孩子们结下友谊
“当时陈家有4个孩子,最小的那个还抱在怀里。”包承祚回忆说:当时陈百珍才4岁,是陈家三女儿,大家都把她当小妹妹看。孩子们在一起熟悉得特别快,几个小伙伴凑在一起很快就成了好朋友。坎墩靠近海,不远处就是滩涂,“当时那里的人在滩涂上种蚕豆,可当粮食吃。”每天,小伙伴们都会划着船到滩涂上摘豆。“陈宗美的妻子为人很善良,见我们三兄弟机灵活泼,把我们当自家孩子看,也总是把好吃的东西留给我们……”说起这些,包承祚十分感慨。
印象中的陈百珍,穿着个花小褂,平常总是用胳膊捂着眼睛哭,“我们常笑话她,不过我们也都很喜欢这个淘气的小家伙。”就这样无忧无虑地过了3个月,到9月初,听说宁波的局势稳定了,母亲打算返回宁波。几个月一起生活的经历让孩子们都彼此熟悉了,相互间也有了友谊,走时也怪舍不得的。“当时三妹还小,我们走时,她也知道难过了……”
59年中没再联络
回到宁波后,两家人再也没有联络过。一晃59年过去了,包承祚如今已三代同堂。但在他脑海里,对陈宗美一家,尤其是那个爱哭的小妹妹陈百珍一直印象颇深。“他们家人很善良,是他们收留了我们,救了我们的命。”包承祚反复念叨。
真是无巧不成书,今年“十一”期间,包承祚的儿子带着老两口到江苏去旅游。而陈百珍也由女儿、女婿陪同出去旅游,两家在同一个旅行团。“大家聚在一起很快熟悉了,但没有想到会碰到59年没有见面的三妹百珍。”包承祚说,“我当时只是听她的口音是慈溪余姚一带的,其他的也没多想。”
一句话勾起回忆
在回程时,车子从杭州湾跨海大桥经过,包承祚向孙子介绍起大桥:“桥这边是嘉兴,过了桥就是慈溪的庵东、坎墩了……”话说到这里,过道对面的一位女士接了一句:“老先生对慈溪也这么熟悉?”“我少年时到慈溪坎墩生活过一段时间,也算是熟悉的吧。”
“坎墩?”这位女士惊奇地说,“我就是坎墩人,你在哪里住过呀?”“周家路。”包承祚回答。“我就是周家路的呀。”女士的声音更大了,人也站了起来。
“我当时逃难住在一户叫陈宗美的家里,你认识吗?”包承祚问。“那是我爸爸啊。”女士说。
“你是百珍?你就是三妹?我是承祚呀。”两位老人互相凝视着对方,沉默了片刻,几乎同时热泪盈眶,身旁的子女都为这突如其来的一幕感到惊奇。
良久,两位老人又开始说话,“记得当时你才4岁,你怎么会想得起我?”包承祚疑惑不解。两家人自从那一别后就失去了联络,陈百珍嫁了人,而陈家的其他子女也相继离开了慈溪。陈百珍说:“你们三兄弟走后,我妈妈总是念叨你们,说不知你们后来怎样了,逃难到了哪里,有没有危险……”“她老人家……”包承祚问。当得知老人家10年前已去世,包承祚再也难以抑制心中的这份感慨,激动地哭了起来。
两家人举杯欢庆
如今,陈百珍也已63岁,有儿有女,共享天伦之乐。更巧的是,如今包承祚家住在沁园路,而陈百珍也随女儿搬来了宁波,住在天一家园五期,两家仅隔一条马路。
“既然两老原来就认识,那我们就是亲戚了。住的也这么近,今后可以多走动走动。”回到宁波后,陈百珍的女婿带着两家人到饭店吃了一餐。两家人举杯欢庆,两位老人甭提有多高兴。包承祚还筹划着把在各地的兄弟姐妹都叫上,到时候来个大团圆。
想起这59年前,包承祚逃难来到陈百珍家中,当时两个人还都是孩子,局势飘摇,家庭命运前途未卜……一晃59年,如今两位老人都是子孙满堂,日子过得甜甜美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