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孔子一生从事教育事业,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这里的“贤人”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是指学有所成的专家学者吧。从这点上来说,宁波市第三中学55届高中班如今出现了“弟子五十一,贤人四十三”的现象。
宁波三中下月将迎来140周年校庆,学校最近在整理校友录时惊喜地发现,在55届高中班这一普通班级里,竟然产生了许多专家学者级的人物,是一个人才荟萃的“精英班”。据悉,在上世纪50年代,高考升学率不是很高。可三中的这个高中班当时除了因身体等特殊原因的少数同学没有中榜外,大多数都考入了国内著名院校。
时隔50多年后的今天,在这个班级的51名同学中,出了19位正教授级人物、11位高级工程师、11位高级教师(包括一位高级园艺师、一位高校图书馆高级馆员及一位主任实验师),2位著名企业家。目前,这些人才分别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著名院校继续任教或返聘;而研究员们,则集中在国家核工业研究所、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气象科学研究所等重要单位;高工们分布在机械、汽车、造船、机电、建筑、水利、电气、交通等重要领域;众多的高级教师,除了个别任教育行政领导职务外,其余都是从事中等学校的教学工作。
这当中,还不乏各行各业的“腕级”人物。少年的应松年是三中学生会文化部长,如今他是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中国政法大学的博士生导师,被评为全国十大法治人物,被媒体称为“中国行政法的先驱”。
中学时的桂立明文理兼优,还是一名能干的学生干部,毕业于清华大学任职于清华大学的桂教授在致力于教学科研的同时,还担任着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研究所副所长等行政职务。同样考入清华大学机械系的黄经绍,在中学时是三好学生,任班团支部组织委员的他和任团支书的桂立明配合默契,在中学毕业时,都被选为留苏后备人选,后因国际关系发生变化而未能成行。黄经绍学成毕业后,被选入当时刚刚成立的核工业部二院工作,当年他和年轻的伙伴们在苏联专家撤走后,自力更生、刻苦攻关,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为我国的核工业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现在他已是我国核反应堆的抗地震设计及力学专家。
这样的“重量级”学者、专家,在这个班里还有很多,如北京大学生物系的马莱龄教授;国家教育部课程标准核心组成员、北京师范大学张显传教授;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欧阳光察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力学系主任赵隆威教授;北京体育大学的崔绍梁教授和毛伯瑜教授;中央政法大学的胡梅娜教授……当年的这些同学少年,乘驭着时代的劲风、传承着江南人的灵秀天赋,不经意间组成了一个精英共同体。
一个班级51名学生中有43人成为专家学者,这在宁波的中学教育史上恐怕也是一个“奇迹”。虽然当初还没有素质教育这一说,但这种“成才现象”,却值得今人进行认真的研究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