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1月11日电(记者王宇姚均芳)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和解决国内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中国近日对宏观调控政策进行重大调整,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是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是中国货币政策近10年来首次提出“适度宽松”。
与以往相比,这一提法释放了哪些信号?
“这标志着中国货币政策发生重大转向。”中国社科院金融所货币政策研究室主任彭兴韵指出,与去年以来的从紧货币政策相对照,这是货币政策的方向性转变。
“适度宽松意味着在货币供给取向上,将不再是以控制供应、收缩信贷为基调,而是以对资金供给的释放、信贷的放松为基调,最终是为了达到拉动内需、刺激经济的目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说。
10年前,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国内严峻的通缩压力,中国货币政策以增加货币供应量为基调,在实行积极财政政策的同时,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为中国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拉动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2003年以来,面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贷款、投资、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等变化,稳健的货币政策内涵开始发生变化,适当地回收流动性和紧缩银根。到2007年年底,为抵御日渐明显的通胀压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
从历史上看,货币政策的变化,始终与一国宏观经济形势紧密相连。当前中国货币政策的转向,凸显了促进经济增长的决心。
自去年以来,中国GDP增速连续5个季度出现回落,沿海地区的一些工厂经营困难;同时,全球金融危机开始向实体经济蔓延,外需减弱使中国出口面临新的压力。
与此同时,工业品价格、居民消费品价格继续回落。国家统计局1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10月份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4.0%,增速已连续6个月出现回落,通胀压力进一步减轻。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袁钢明指出,“在这一背景下,国家需要采取以降息、减税和增加财政支出规模为特征的扩张性经济政策来增加和刺激社会总需求。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包括4万亿元的投资安排,都是国家采取扩张性经济政策提振经济的表现。”
9月底以来,全球主要央行已连续多次采取协同降息的方式,对经济进行扩张性干预。而中国央行也已在两个月时间内,连续三次降低利率,两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并已取消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限制。
张立群认为,货币政策对经济的调控一般都具有一定滞后周期,也不会马上就见成效。因此预计未来还会有一系列放松信贷的政策出台。彭兴韵认为,随着今后货币供应量的不断放松,企业融资成本将继续降低,同时银行的信贷风险也会趋于减弱,这些都有利于企业投资信心的回升,最终会传递到经济增长上来。
“在"宽松"前加上"适度"二字,就是要强调信贷放松的规模不是全面放松,而是有保有压、有所选择。”社科院世经所副研究员张斌认为,当前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都将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