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区县(市)  >  鄞州
新鄞州人:融入鄞州共奏和谐曲
稿源: yz.cnnb.com.cn  | 2008-11-15 15:05:50

  事件梗概

  鄞州社会经济的腾飞,凝聚着大量外来劳动者的辛勤劳动。据专家估算,外来劳动力对鄞州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已经超过1/3,并且这一比例还在不断提高中。和中国所有在改革开放中迅速崛起的地区一样,鄞州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大量外来人口涌入的过程。对他们的称呼,也经历了从“外来人口”到“新鄞州人”的变迁。

  区委党校的一些专家,在完成新鄞州人管理创新的研究课题时,总结出自1979年以来,大量外来人员在鄞州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的流入人口结构和特点各不相同,而鄞州接纳、管理他们的政策与机制,也在不同时期折射出不同的理念。

  第一乐章:乡镇企业崛起,外来种粮户和技术型人才大量涌入

  上世纪八十年代,是鄞州乡镇企业迅速崛起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到1992年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之际,我区的外来人员主要以承包土地的外来种粮户和联营企业内的技术型人才为主。

  我区的工业从业人员从1978年的8万人增加到1988年的22.8万人,大量的农业人口涌入工业生产领域,使农村土地出现大量抛荒、无人耕种的情况。于是,台州、黄岩、温岭等地的外来种粮户开始涌入,填补农村劳力的空白。

  姜山镇种粮大户卢方兴就是在1988年从台州过来的,到2005年,他承包的耕地达460亩。这些外来种粮大户为我区的粮食生产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目前,区政府已经为大量的外来户办理了入社手续。

  而在这一时期,鄞州的乡镇企业之所以能够迅速崛起,除了发扬“想尽千方百计,说尽千言万语,跑遍千山万水,历尽千辛万苦”的创业精神外,最主要还在于走横向联营的道路,借力于宁波市区、上海等技术骨干力量。

  1987年正式投产的宁波章华毛纺织联营厂就是由上海外贸进出口公司、上海章华毛纺织厂和姜山工业公司三方联营的,当年完成产值2111万元,而这背后,上海的专家、技术人员是企业发展的强大后盾。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我区有外来人口2.4万人,其中来自上海的人数占了外省人口的46.13%,这些最初的外来引进人才,为鄞州乡镇企业的腾飞,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而在这一时期,全国对于外来人口的流动还是以控制为主,跨省的流动人口较少。比起以后大批流入的外来人员,当时鄞州的流动人口并不多,对其管理则主要从计划生育和暂住登记两个方面切入。所以,外来人员,也一度被通俗地称为“暂住人口”。

  第二乐章:各类务工人员到来,为繁荣鄞州经济作出贡献

  1992年初春,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这一年下半年,鄞州开始了乡镇企业大刀阔斧的改制。

  随后的5年里,乡企改制给民营经济带来了勃勃生机,这一时期,外来人员的进入增幅不大,但结构和特点与前一时期有了很大不同,在计划经济逐渐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各类外来务工人员出现在鄞州。“民工”一词开始在不少劳动密集型民营企业的招聘广告中出现。

  这些外来务工人员主要分布在服装企业、大型采石场、建筑工地。而在城乡接合部的钟公庙、邱隘、石碶等地,以市场为纽带,从事三产的外来人员也开始增多。轻纺城市场、各乡镇的菜市场,很多经营户来自台州、温州等地。

  这些外来务工者的到来,在为繁荣鄞州经济作出贡献的同时,也给卫生、治安等方面带来了不少问题。偷窃、打架等行为不断发生,而计生工作仍是当时管理外来人员的重头戏。

  1994年,当时的县政府成立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协调管理领导小组”,第二年,又成立了“暂住人口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此可见,政府对外来人员的管理力度正逐步加大。“管理和保障、服务相结合,教育和处罚相结合”是当时的管理工作原则。

  第三乐章:“流动人口”向“新居民”转变,管理与服务并重

  这是我区一家塑料制品企业员工人数的变化情况:1993年从家庭作坊式小厂开始创业,当时员工人数20人,外来人员占了30%;1999年,企业搬迁,员工人数50人,其中外来人员占了50%;1999年后开始引进本科生及中高级技术人员,产值不断扩大,到2006年,员工人数增加到300人,其中80%是外来人员。企业负责人表示,企业能够不断发展,离不开各个岗位的外来人员的努力,他们是推动企业不断向前的主要力量。

  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表明,从1999年开始,外来务工人员开始大量涌入我区,主要聚集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制造业。2000年,我区的外来人员达23万余人;到2005年,外来人员已达50万余人。这一阶段,我区经济迅猛发展,大量涌入的外来务工人员为此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

  当经济结构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过渡时,我区对技术人员、中高级人才的需求也不断提高,2001年我区引进硕士生11人,到2005年,引进硕士生110人。如鄞州人民医院、区农林部门等,自2001年起,不断引进高端人才,这也为鄞州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智力支持。

  这一阶段,政府对外来人员的管理,从单纯的管理发展到管理与服务并重,对外来人员的称呼也逐渐从“流动人口”转变为“新居民”。

  为保障外来人员的利益,我区于2004年成立流动人口综合管理领导小组,同时,建立了区、镇(乡、街道)、村三级联动、齐抓共管的管理网络。2005年还出台政策,专门对流动儿童少年就学进行资助。

  2006年,国务院研究室发布的《中国农民工调查报告》指出:“农民工由亦农亦工向全职非农转变,由城乡流动向融入城市转变,由谋求生存向追求平等转变。” 这三种转变,表达了农民工追求平等、融合的内在诉求,对政府的管理决策提出了新的要求。而鄞州自2005年后,也越来越重视包括农民工在内的新居民的内在诉求,以务实、创新的精神,在新居民的管理、服务和融入方面进行新的探索。

  第四乐章:共建共享,包容融合,和谐发展

  今年10月,家住中河街道东湖社区的小居民“小豆豆”被查出患了白血病,他的父亲来自福建,母亲来自台州,都是鄞州新居民。得知消息后,社区里的一些年轻母亲发起了一场爱心募捐,呼吁大家为“小豆豆”捐钱献爱心。

  新老鄞州人,风雨同舟,互相关爱,在同一片蓝天下奋斗和生活。这样的故事,在鄞州还有很多。5月,安徽六安车队的队员们在宁波万达广场发起为四川地震灾区募捐活动,这也是新鄞州人不断融入社会的一种展示。

  从2006年起,钟公庙街道依托社区教育学院,以新市民大课堂为平台,实施新市民“文明教育”、“法制教育”、“技能培训教育”三大工程,提升新市民整体素质,至今新市民教育培训率达70%以上。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区为新鄞州人融入新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所做的努力。

  如今,“共建共享,包容融合,和谐发展”已经成为我区对外来人员管理的主题。以最典型的计生工作为例,1998年,对外来人员的计生工作实行“地毯式”专项清查,1999年初步探索了“以现居住地”为主的管理体制,2002年建立了“房东管房客”源头管理机制,2006年实施“属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务”。如今,随着公共财政体系的完善,我区为外来育龄妇女免费提供计划生育四项手术,还在新居民中开展艾滋病预防、男性生殖健康、出生缺陷干预等健康促进工程。

  观念在变化,方式在创新。区委党校一些专家在对新居民管理创新的课题进行研究时,认为我区在治安、子女教育、计生、技能培训及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有关政策及管理机制逐渐完善之际,要确立新居民的市民待遇,提高对他们的社会认同度。

  点评

  新老鄞州人共创和谐的美丽图景正在描绘中,这一切需要全社会共同接纳“新鄞州人”,让他们把鄞州当成自己的第二故乡,让他们在这里幸福地工作、居住、追求梦想,时刻感受到对这一片热土的眷恋。

【编辑:周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