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经济
30年住房改革经验:商品房当于保障房并行
稿源: 中国新闻网  | 2008-11-18 10:15:29

11月12日,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发布的调查数据显示,2008年10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6%,涨幅比9月低1.9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3%。图为湖北宜昌市民在房交会上选购商品住房。 中新社发 刘君凤 摄 原题:“房事”红与黑 中新社记者 翁阳

  拥有一套称心如意的房子,是当代中国百姓心中的一桩大事。新儒家代表杜维明曾将其喻为一部最为缠绵的红“楼”梦。 [房子这点事:住房30年的美丽与畅想 ]

  犹记改革开放前夜,时任中国社科院院长胡乔木曾直书中共中央副主席李先念,只为解决院内钱钟书、顾颉刚、蔡仪等国学大师全家老小,或寄寓办公室、或仅有二十几平方米蜗居地的住房难题。

  三十年弹指一挥,市场导向的房改推进,让中国挥别了计划经济时代的住房分配窘境与不堪回首的拥挤记忆。

  伴随百姓安居条件日益提高的“红火”进程,粗糙简陋、功能单一的木房、土房、平房、筒子楼逐渐被装修精美、拥有独立厨卫、水电气一应俱全的高楼、豪宅、公寓以及别墅所“吞噬”,中国城乡人均居住面积从当年不足六平方米跃升至今日近三十平方米。

  然而,恰如英国作家狄更斯于其名著《双城记》中的情感表白,在这个被冠以“希望之春”的“最好时代”,疑惑、迷茫、失望等“黑色”情绪如影随形。

  一九九八年,试水近二十年的住房改革全面启动,延续近半个世纪的福利分房寿终正寝,中国由此大步迈向商品房主导市场的地产“黄金”岁月。

  毋庸置疑,此番房改在制度层面的彻底转身,为中国城乡面貌和人居环境带来前所未有之飞跃,地产业也迅速成长为国民经济支柱行业,但日趋高企的住房价格则令百姓黯然神伤。

  尤其近年间,中国房价以远高GDP增速的翻番飙升让人为之瞠目。面对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动辄上百万的商品房,许多人为了梦想倾尽积蓄、变身“房奴”,亦有更多想做“房奴”者却拿不出“首付”。

  “我在遥望,楼盘之上,有多少房价在自由地上涨;谁在呼唤,适用住房?排号的希望像白云般渺茫……”,这首改编自《月亮之上》的网络劲曲,唱出了低收入百姓甚至许多中产阶层望楼兴叹的无奈心声。

  “收入增长似乎永远跟不上房价飞涨脚步”的人们倏忽发现,地产业的暴利与繁荣已令开发商和炒房客赚得盆满钵满,加之民间流传和媒体披露的大肆囤地、欺诈捂房甚至官商勾结等黑幕故事,针对地产业的质疑与指责之声自此不绝于耳。

  民声如斯,更有学者尖锐指出,日本、香港楼市“过山车”殷鉴未远,过热的地产业和高房价正在“挟持”中国经济,政府须果断出手挤掉泡沫。

  二00六年,中国政府在土地供应、银行信贷、控制热钱等领域,对地产业连下降温“猛药”。而次年美国次贷危机之爆发,则为中国房地产提前敲响警钟。

  当时光步入中国引以为傲的二00八年,在政策效应逐步显现、房价与购买力失衡加剧、流动性紧缩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曾被市场期待的奥运利好宛若春梦。

  人们收到的楼盘促销短信变得频繁,售楼处排队领号的壮观场景不复存在,以往高高在上的售楼小姐转为燕语莺声,许多二手房销售处也将营业时间延长至晚上八、九点钟。

  及至奥运过后,愈演愈烈的次贷危机演化为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啸,世界实体经济普遍遭遇侵蚀,中国房地产市场萎靡、量价齐跌,“寒冬”宣告来临。

  面对这场尚不见底的经济衰退,因作为现代化、城市化进程重要推手的地产业既关乎百姓身家资产,更涉及五十多个相关行业与银行业金融安全,中国政府迅速发出宏观调控转向信号,并连续出台政策“组合拳”提振信心,鼓励自主性居住消费,力促房地产软着陆。

  与此同时,三十年的房改历程已让高层决策者清醒意识到,仅赖市场化路径难以破解百姓住房这道民生难题,还须通过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使商品房和保障房得以并立前行。

  本月十二日,中国政府高调宣布,未来三年内要新增两百万套廉租房、四百万套经济适用房,并完成二百多万户林业、农垦和矿区的棚户区改造工程。

  对于这笔年均三千亿,总投资九千亿元的空前中央财政投入,或许国人能从其中蕴含的坚定决心,重新看到划向梦想彼岸的希望。

【编辑:吴冠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