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宁波网  >  新闻中心  >  宁波  >  突发·现场
宁波民警抓了三个诈骗行乞的“学生”
稿源: 宁波晚报  | 2008-11-22 13:23:13

  本报讯 在宁波街头,经常可见“学生”在街头“求助”,有的称要钱买点吃的,有的说要点路费。不少市民也怀疑他们是骗子,但对内幕都不是很清楚。昨天中午,市公安局交通治安分局南站派出所民警在南站周边抓获了三名以诈骗方式行乞的“学生”,没想到他们的收入还挺不错。

  三名“学生”南站“求助”

  昨天下午两点,记者来到南站派出所,见到了这三名“学生”。他们都是贵州凯里人,张某23岁,王某和黄某都是21岁。他们都穿着休闲装,背着休闲包,和一般大中学生没有什么区别。派出所童警官说,第一次看见他们大约是在半个月前,“他们各自找了个地方跪着,地上用粉笔写了几行字,称要去余姚、宁海等地,缺少路费。”几天后,童警官又见到了他们,这证实了他的猜想:这三人在编谎话。

  昨天上午9点左右,童警官在汽车南站周边巡逻时又看见了这三人。其中两人蹲在车站候车大厅外,另一人的“摊位”在出站口。和上两次一样,他们都用粉笔在地上写了一行求助的字,其中张某写的是“缺16元去余姚的车票钱”。“我观察了张某一个小时,看到有两位市民分别给了他20元。”随后,童警官将这三人带到了派出所。“我没想到的是,他们竟互相认识!”

  “月收入”有2000多元

  这三人不仅认识,张某和王某还是初中同学,而王某和黄某则是同村人。不出民警所料,他们写的都是谎话,目的就是骗钱。张某交代,他高一起就不读书了,两年前离开老家外出打工,但打工太辛苦,想出了这一招。“我们那边有很多人这样做,所以我也干起了这一行。”张某已经说不清自己跑了多少个城市,只记得自己去了很多地方,一座城市住上一段时间,然后就换一座城市。今年1月,张某在舟山曾被当地警方处理过,于是他就来到了宁波。王某是他初中同学,两人关系很好,这两年一直在一起。而黄某干这一行还没多久。“前段时间我们上网碰到他,他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我们说起了在干的事情,于是他也过来了。”张某说。

  之所以这样做,原因很简单:这个勾当不累,并且收入不少。张某等三人一天的作息时间是这样安排的:早上八九点钟出来,傍晚四五点钟“下班”,晚上泡网吧。张某称一天能到手100元左右,一个月2000多元是能保证的。除汽车南站附近,他们另一个比较固定的“上班”地点是开明街。

  在宁波还有不少“同行”

  张某等三人租了一套房子,让民警吃惊的是,张某和王某都做了暂住证,张某说有了暂住证会方便不少。看来,他们已经把这一行当成了一个“职业”。两年多下来,张某总结出了不少“经验”。首先一条是少说话。“话一多就容易露出马脚,所以我们一般不说话,有人问得紧了,就说是出来旅游或者看望朋友,不慎掉了钱包。”第二是钱的数额要合理,数目太小了“收入”不高,太大了给钱的人不会多,一般定在4元至20元。张某的背包里,还藏了一样“法宝”,那就是他的学生证。遇到市民起疑,张某就会把学生证拿出来。张某的学生证是高一的,张某在“一”字上加了一横,改成了“高二”,他说自己年纪大了,怕别人看了起疑心。张某说,在宁波他还碰到过不少“同行”,很多也是来自贵州凯里。

  采访完毕又见到一个

  采访完毕,经过南站候车大厅前,记者看到一个十七八岁的女子背着书包坐着,地上用粉笔写着一行字:“求助四元钱路费。”

  “你怎么了?”记者问。

  “我想去余姚朋友家,但钱被偷了。”

  “你是哪里人?”

  “贵州。”

  “是不是凯里?”

  一直低着头的她突然抬起头来,满脸惊讶地看着记者。(记者 李锋 通讯员 童鹏)

【编辑:周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