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找个让人放心的护工太难了。”因为工作繁忙,孙女士无法全天陪在住院的母亲旁边,只好找护工。可是与护工对话后,她发现大多数护工的护理知识有限,自己无法放心地把患病的母亲交给他们照顾。记者近日在采访中发现,我市护工市场鱼龙混杂,大部分护工由于没有经过正规培训,无法承担起“编外护士”的重任。
理想的护工难找
提起护工,50来岁的韦女士直叹心烦。半年前,韦女士80多岁的老父亲中风,两次住进市第一医院,后来又转到江厦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住院部,但是半年来她一直找不到正规、理想的护工。父亲刚一住院,她就找保姆介绍所想请护工,但工作人员说要等等看,在她之前已有七八个人排队登记了。“当时我就急了,父亲手术后需要很长的恢复时间,兄弟姐妹都有工作,谁也不能长期陪在父亲床前照顾,不请护工哪行啊!”
后来,韦女士广泛发动亲朋好友,并多方打听,在父亲术后第四天,总算找到了一名护工,但是她的烦恼并没有因此终结。那个护工是一个约50岁的外地保姆,对中风病人的护理常识一点都没有,干活也不细心负责,还老是嘟囔:“别的护工都有七八十元一天呢,我一天才60元。”因为护工嫌工资低,韦女士对她也不满意,后来只好辞掉了她。为照顾老父亲,韦女士和妹妹、80多岁的老妈每天轮流到医院“值班”。“半年了,我们实在吃不消了!”韦女士说。
护工需求量日益增大
找护工难,找一个满意的护工更难,这一现象在我市普遍存在。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护工在一定程度上能减轻患者家属的负担,对促进病人康复发挥积极作用,所以,护工市场有较大的需求空间。许多上班族表示,遇到家人生病住院,会选择请护工。
“虽说父母这一代人一般都有多个子女,但我们几个兄弟姐妹都有工作,各自家里也都有一摊子事,轮流照顾老人不太现实。而我们这一代人都只有一个孩子,有了这样的事,就更需要护工了。”市民张先生的话很有代表性。
据了解,目前全市20家较大规模医院共有床位11000多张,病床实际使用率大多超过100%,也就是说,每天都有11000多名患者住院。“一般每10个病人中,有两三个需要找护工,重症患者和老年患者的需求比例更高。”市区一家医院的护理部主任说。
多数护工没有受过培训
随着市场对护工需求的增大,护工素质不高、护理质量难如人意的问题也随之显现。很多患者家属对护工不放心,是因为大多数护工没有经过正规培训。以骨伤为例,护士在为患者翻身、搀扶时,都能让患者的疼痛度降到最小。如果换成没有专业知识和经验的护工,患者就会感到疼痛,甚至影响恢复。
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市的护工来源主要有两种,一种归属于中介机构,一种是没有加入任何公司自己单干的,属于“个体护工”。这些人大多是进城农民和下岗工人,文化水平和素质普遍较低。目前社会上护工培训开展得并不普及,大多数护工没有受过规范的培训,不具备基本的护理常识和技能,跟保姆没什么区别。另外,这些人大多没有健康证。
“有的人昨天还在农村老家,今天就跟着老乡到医院开工了,没有做过体检,也没受过培训。”市区一家大医院住院部的护士说。
一位家政公司的老板向记者透露,来应聘护工只要凭身份证就行了,健康证说白了只是个形式,有病的话不会干这一行的。至于培训,这位老板表示,这些人多数已经干了六七年,都干出了经验,没见过有什么问题。
“病人的翻身、喂水等日常护理都是有专业要求的,并不是有经验就能干好。”一家医院督导办的张老师说,很多个体护工的技术都是靠有经验的老乡教的,有的甚至只是照搬保姆那套,很不专业。她认为,护工不同于一般的保姆,他们的服务对象是病人,他们自身的健康状况以及护理专业知识、技能水平,都与病人的康复密切相关,护工是否受过专业培训,护理的效果肯定不一样。
护工监管存在空白
护工何时能够职业化,全部被收编为“正规军”,并持证上岗、规范管理呢?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市没有护工培训的相关规定,护工的规范管理还比较困难,对那些个体护工更是存在监管空白。
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培训一科的赵老师介绍说,目前国家有家政服务、月嫂、养老护理员等相关培训规定,但关于护工的培训还没有相关规定。
一家护工中介公司的老总说,能否管得住护工,核心问题是医院配不配合。若医院不管理,单纯由中介公司来负责,难以切实执行。他说,护工往往会拉帮结派,在医院中形成“家族企业”或“地域垄断”,哄抬价格、排挤外人,家政公司等护工中介公司根本无法管。有些医院虽然支持中介公司来管,但各科室因为利益关系,又私下给一些个体护工介绍工作。
市区一家医院负责人说,请护工是病人和其家属的选择,医院只能支持中介公司管理护工,但不能配合中介公司把个体护工赶走。即便现在院方对个体护工提出管理要求,但大部分个体护工都不会听。医院也曾考虑过自己管,但是要管理护工,就要和他们签劳动合同,给他们缴医保、社保等,这势必会增加医院负担。此外,法律并未赋予医院管理护工的职能,医院管护工有点难。
护工何时能规范化
面对护工市场监管缺失的现状,有业内人士认为,就目前来看,无论是医院管,还是家政公司等中介公司管,都有各自的困难和局限性。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规范和稳定护工队伍,还需要有明确的主管部门,并出台相应的政策。
记者从卫生部门了解到,对于护工市场的规范管理问题,相关部门已连续跟踪调查了好几年,今年上半年还提出过初步方案,征求各方意见。卫生部门曾和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民政部门等进行协商,但各方还没有就护工的服务价格等达成一致意见。
记者注意到,护工管理难这一问题在全国普遍存在,不少地方开始了有益的探索,比如北京较早实行了护工持证上岗制,大连实行了护工准入制度,厦门今年出台了护工管理制度,明确由卫生行政部门成立护工公司,将护工统一收编管理。这些都可以给我们启发和借鉴。
许多业内人士表示,随着城市人口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老年人逐渐增多,家庭护理老人的负担会越来越重,未来社会护工的需求会更多,对护工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要求也会更高。护工管理难这个问题,应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并逐步探索出成功管理之路。